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术语)Mārga,译为道。因中之道,四谛中之道谛是也。若果中之道,则名为菩提。大乘义章十八曰:道者,外国名曰末...【念为定依】 p0803 瑜伽六十八卷三页云:由所依者:四因缘故,念于此定,能作所依。一、系所缘故。谓于四念住...梵语 sandha 之音译。意译作黄门。指男子无生殖器者。有先天(本性扇搋)与后天(损坏扇搋)二种,各相当于五种不能...【不具缚】 p0318 显扬三卷十四页云:八、不具缚。谓彼六种有学圣者。从预流果、乃至第六阿罗汉向。...(?~680)唐代僧。即天台宗第六祖智威。处州缙云(位于浙江)人,俗姓蒋。十八岁遇梵僧,起出家之志,遂往天台山...指密教之中应千手观音之四十手而显现之化身菩萨。于五部五法之中各有八手,故共成四十真言法,即:(一)佛部息灾法,...复次方广分中于法三摩地善巧菩萨相。云何可知?谓由五种因故,一剎那剎那消除一切粗重所依,二出离种种想得乐法乐,...(杂语)暌车志曰:有巫送鬼,自持咒前行,令一童担羹饭。既行,童觉担渐重,至不能任。巫曰:此冤鬼,难送也。...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 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善戒...【遍觉分行】 p1123 显扬三卷五页云:二、遍觉分行。谓三十七菩提分法、总摄说为遍觉分行。如实觉了一切所知义故。...梵语 trīni dandāni,巴利语 tīni dandāni。略称三罚。即身罚业、口罚业、意罚业等三种恶业。(一)身罚(梵 kā...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积经卷第四 大宝积经卷第五 大宝积经卷第六 大宝积经卷第七 大宝...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无量无边大菩萨众、天龙八部,悉皆云集。 尔...黄豆享有豆中之王的美称,每天吃点黄豆、豆制品或喝杯豆浆是众多营养学家的建议。黄豆富含多种营养素,对健康的贡献...关于金钱,周国平的一种观念值得赞赏:小康胜大富。 贫穷当然是不好的。一个人贫穷了,连温饱都成问题,上哪里去谈...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嗔恨心;欲情颠倒,生贪著心;羡人之有...秋收之后,毗弥好整以暇地坐在庭院里为小狗抓跳蚤。悄然一瞥,远方一个落寞的身影,萧飒如枯叶飘零悠悠穿过巷弄曲径...有人说,世上最美的微笑,是拈花一笑,那么,世上最美的音声,就该是阿弥陀佛了!长夜漫漫,是谁为世间燃起法炬?业...我从前做船生意,对船很有缘分,因此对《金刚经》中佛说的「如筏喻者」,特别感到有兴趣,这里先以「如筏喻者」作个...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对于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曾讲一个小故事:有一贫穷人供养天神,求能离苦得乐,他早晚上...真信佛法之人,见一切僧,尚行礼敬,况于最初对所皈依之人乎。若亲身皈依,须磕数十头,跪一点多钟。即方便说,不升...
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民国二十年,当时的唯识学家梅光羲氏,撰有〈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一文,发表于海潮音月刊上,分析唯识论典新旧两译不同者八点,在当时引起颇大之回响,太虚、守培二位法师各撰书后加以评论。梅氏所提不同的八点,要义如下:一、在真谛文中,谓定性二乘必由佛道而般涅槃;玄奘译中,谓定性二乘永不回入大乘,即非由佛道而般涅槃,仅由彼二乘道而般涅槃。二、真谛译之三无性论谓: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者分别性,二者依他性,三者真实性。分别性者,谓名言所显诸法自性,即似尘识分;依他性者,谓依因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故;真实性者,谓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者即是两性无所有。而玄奘所译之《显扬论》则曰: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诸法依因缘说所计自体,谓遍计所执;诸法依因缘所生自体,谓依他起;诸法真如义,是圆成实。此二者的不同之处,真谛谓分别性与依他性是空,唯真如实性是有。玄奘谓遍计所执是空,依他、圆成二性是有。三无性中的‘生无性’义,真谛所译谓‘约依他性者,由生无性说名无性。’玄奘所译谓‘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这二者的不同处,在真谛则谓依他不由自成,即是分别体无;在玄奘则谓依他非自然生,不谓其无。四、关于‘唯识真如’之义,在真谛名真如为‘庵摩罗识’;在玄奘则不名真如识,谓真如只是正智所缘之境。五、关于‘能变识’方面,在真谛所译,谓识有九种,色、心诸法皆是本识(阿赖耶识)之所变,而不说诸识皆是能变;而玄奘所译则谓诸识皆是能变,故有所谓‘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六、真谛译《显识论》,曰:‘一切三界,但唯有识,何者是耶?三界有二种识,一者显识,二者分别识。’此是以第八识为能变,前七识为能缘。玄奘译《成唯识论》,谓:‘诸心心所,若细分别,皆有四分。’此是以诸心及心所,皆有所缘的相分、及能缘的见分。七、真谛译《转识论》,以阿陀那为第七识;玄奘所译,则以阿陀那是第八识的异名。八、地论宗的旧译本,以第八识为净识,摄论宗更于八识之外,立第九识;玄奘所译则不立第九识,亦不以第八识为净识。
上篇:唯识无境 | 下篇:唯识传承 |
【诃责犯戒声闻三相】 p1186 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二页云:复次由三种相,应正呵责犯戒声闻。一曰:汝期鄙劣活命。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