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泥犁耶】 文句云:地狱此方名。梵称泥犁,秦言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欢、无利,故云无有。或言卑下,或...离戏论,梵名 Nisprapaca,音译瑟波罗半左。又称住无戏论菩萨。位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最外列右侧第五...(衣服)Kambala,羊毛织成者。西域记二曰:顩钵罗衣,织细羊毛也。...位于日本奈良县吉野郡金峰山,为金峰山修验本宗之本山(原属天台宗)。役小角所开创之修验道,于平安中期,由于神佛...【诸行性苦】 p1346 显扬十五卷二页云:论曰。又诸行性苦;少苦加之,苦相猛利。乐等不尔。又苦相深重,难为对治。...丛林中,记载建筑器材或日常什物之帐簿。砧基,原指建筑物之基石,此处转指什物之意。始建寺时所定殿堂廊庑之柱础图...为戒律之大科。又作五犯、五犯聚、五众罪、五种制。即:波罗夷(梵 pārājika)、僧残(梵 sajghāva?esa)、波逸...(术语)佛法以信为最初,故谓之信首。释门归敬仪上曰:宜敬设仪,开其信首之法。...(动物)虫名。食粪,蜣螂之类。见慧琳音义十五。...又作假名世间、众生世间、众生世。为三种世间之一。指能居之正报;亦即指五阴所成之一切众生。据摩诃止观卷五上载,...(术语)法相宗所依之论,无著所造之五大论与世亲所造之十支论也。...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国猕猴林中青莲池精舍。与大比丘...(印光大师校印本)...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重,动有劫数受诸苦恼,唯佛良医能为制药。行者无量世界长婴此...人常常为自身的利益,不惜说假话,欺骗别人,有时候甚至用尽心机,占尽别人的便宜。谎言假话在佛教称为妄语,就是不...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跟法华经有一定因缘的所有四众来参加法华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曾经看过一幅漫画,名字叫《新进化论》,漫画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猴子怎样变成人直立行走,钻木取火,创造繁荣;...每当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那活泼可爱,栩栩如生,趣味盎然的动物卡通《米老鼠》时,是否想到这位蜚声世界的美国年轻...古人说机深祸深,量大福大,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红尘之中心临百事,唯有宽大的胸怀才能成就万物万事并存的和...过去有些人有误解,说佛教是封建的、迷信的、消极的,其实佛教的本质不是那么一回事。佛教是心地法门,佛经上讲心生...我们要知道,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我们再三强调──这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现! 我再说明一次:我们这次讲解这部...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教我们不要执着。但是我们的心,非要执着不可,特别怪。例如...
俱舍宗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俱舍宗】依俱舍论而立的小乘宗派,称俱舍宗。为我国十三宗之一,相对于成实宗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初由世亲入迦湿弥罗国学毗婆沙之义,其后根据《大毗婆沙论》,及参酌经量部之义,造《阿毗达磨俱舍论》,批判说一切有部的传统理论,时有众贤论师,撰《俱舍论》,破世亲新说,又造《阿毗达磨藏显宗论》,显扬毗婆沙宗义。尔后,德慧、世友、安慧、陈那、称友、增满、寂天等诸师相继制疏,以释《俱舍论》,遂缔造说一切有部教义的新纪元。陈天嘉五年,真谛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又别作疏十六卷以释之,慧恺、慧净、道岳等亦相继制疏敷扬。唐永徽五年,玄奘再译,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世称新俱舍,即此宗所依之今本。玄奘门人神泰、普光、法宝等三师各撰疏以布衍其义,合称俱舍三大疏。又有怀素、圆晖等作疏记,一时讲习颇盛。惜唐以后,此宗遂绝不传,元世祖时,帝师八思巴造《立彰所知论》二卷,是为研究俱舍的最后余光。此宗除以《俱舍论》为主要论典外,所宗之经典有四阿含等,论典有七论及《大毗婆沙论》、《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等。世亲造长行,以论理明晰,叙述顺序得宜,理长为宗,故赢得‘聪明论’之美称。此宗教义旨在说明诸法因缘之正理,破外道凡夫著我之执见,以断惑入圣,永离三界系缚。为说明三界诸法,乃大别之为有为、无为二类;又区分为五位,细析成七十五法。亦即有为法包括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有法四十六种、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则有三种,总成七十五法。有为法乃指万有中众缘聚集所作为,有生灭变迁之部分;无为法则指非因缘所作为,无生灭变迁,湛然常住之部分。此外,并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门。盖此宗批判一切有部所说诸法之体实有,贯穿三世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主张,而依经量部之义,提倡过去、未来无体论之说。认为生灭乃是刹那相续者,灭为现在必然之推移,不须其他之因缘促成,而生则必有生因,并以六因、四缘、五果等法门说明之。又概括迷悟之因果为苦、集、灭、道四谛,并以十二因缘法门说明生死相续无穷之理;立七方便、四向、四果以阐明转迷开悟之因果阶次。此外,特别论证在禅定状态下静悟四谛之理,可以达至解脱。
上篇:俱有依 | 下篇:神我 |
(名数)于事(现象)、与理(本体)之关系立十门:一理偏于事,一、真法界之理遍在一切之事法,虽理无分限,事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