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比丘】 大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譬喻)尘者微尘。刹尘者,无数国土之义也。唐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曰: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秘藏宝钥下曰...(譬喻)喻极恶之众生也。如母之忆子,最深于病子。佛于众生亦如是也。涅槃经三十曰: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窥基】 唯识宗的开创人,为该宗初祖。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元魏尉迟部后裔,为唐初勋臣尉迟恭独子,唐代京兆长安...(名数)圆教之位次也。法华之圆教,以六即为位次,而以分真即之位长,姑借别教之位,分其品秩。八位中前一位从法华...又作蒸砂作饭。谓蒸沙石欲其成饭,比喻事物之不可成。楞严经卷六(大一九·一三一下):“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有分识】 有指三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分是因义。作为三界中生死轮回之因的心识,称有分识。这是部派佛...(人名)又作菩提留支Bodhiruci,菩提鹘露支,译曰道希。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时来洛阳多翻诸经。续高僧传一曰:菩提...【悭垢】 p1293 瑜伽七十一卷八页云:复次悭之与垢,合名悭垢。由八种垢,污心相续;能与其悭,作安足处。是故说彼...(界名)色界之诸天也。...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三愿。阿弥陀佛于因位为法藏菩萨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寿命无量愿乃愿其寿命无量,而利...优婆塞戒经...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一、十种三业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一、净宗十三祖的形成 卓智立居士请教印光大师:历代祖师,如莲宗诸祖等,身后须经何人评定,始得举世崇奉以为祖?...在很多老人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场大饥荒,都是沉重的一幕。当年,我的太爷爷没饭吃了,就去投奔他女儿(也...才劝往生言著相 尽思贪恋却迷蒙 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佛教修行当中,主要是两个大流派: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净土宗。这两...我现在今年103岁,出家81年。我本来出家的时候呢,是为了了生脱死,所以出了家,受了戒,到高旻寺,驻在高旻寺住了...人如果没有福报,生活上就会经常遭遇困难与挫折;相反的,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佛法常讲福慧庄严,福报来自...在某次法会的因缘,担任机动组的职事,繁重而忙碌的出坡作务中,因不小心而有些许受伤,但因不碍事,所以也就没有多...已上所举话头工夫动静节次,与初机入道四众安顿手脚处一一具陈,向下正与学人论根本始末来源去就。 何为根本?以五...原来我在佛学院讲净土课的时候,比较年轻的学生说,哎呀!我们这么年轻就让我们念佛求往生?未来生活还这么灿烂,这...
俱有依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俱有依】又作俱有所依、增上缘依。指与心、心所同时具有,而为其所依之法。《成唯识论》卷四载,五识之俱有所依有四种,即五色根与第六、七、八等三识。论中举出护法、难陀、安慧、净月等四师之异说,以广释‘所依’之义,而以护法之说为正义,辨‘依’与‘所依’之区别,说明‘依’之义广通于一切法,而‘所依’唯限于内六处,其理由有四义:一、决定之义,二、有境之义,三、为主之义,四、令心、心所取自所缘。具足以上四义者,唯五根与第六、七、八等三识,故为心、心所法之俱有依。若以能依之心来分别,前五识之俱有依有四种,第六识有两种,第七、第八识各有一种俱有依。前五识四种俱有依为:一、同境依,又作顺取依,即五根;根与识乃同取现在之境而生,故称同境依。二、分别依,即第六识;前五识生起时意识亦必生起,前五识无分别,而意识有分别,故称分别依。盖五同缘之识无分别,第六识原为寻伺相应之识能取境故,又能令五识明了取境,故称明了依。三、染净依,即第七识;前诸识无染净之别,染净分位依第七识而成,故又称分位依。四、根本依,即第八识;为诸识所依以生起之根本,故称根本依。以上四依中,唯前五识之不共依为同境依,即五色根,其余三者为诸识之共依。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七。
上篇:俱有因 | 下篇:俱舍宗 |
【三种染恼心法】 p0201 瑜伽五十五卷二页云:复有三种染恼心法,当知普摄一切染恼。所谓业染恼、受染恼、烦恼染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