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名数)有食肉十过,饮洒十过。...(术语)贪爱之业因。业为善恶所作,招未来之果者。楞伽经二曰:无明爱业等法。...戒本疏·正果五篇:“大圣临灭度时,欲使教法传世有仪,故命持律广开斯要。所以结集文云,一切僧尼及诸犍度所有教法...(一)谓自涅槃界复活。依实大乘教之意,二乘之人虽已入于无余涅槃界,而余业未尽,则经若干劫数,还生心身,发大乘菩...【善法假实分别】 p1146 瑜伽五十五卷五页云:问:是诸善法、几世俗有?几实物有?答:三、世俗有。谓不放逸、舍、...(Hinduism)通常指新婆罗门教。即印度古来正统思想之婆罗门教,摄取佛教与耆那教教义以及复杂的民间信仰,而发展成...何等相差别?谓蕴界处一一自相差别。...反之由无明而顺推之,则无不是由无明演绎而成一切烦恼。盖由无明故,所以成迷。由有迷故,所以成着。由有着故,见有...梵语 astau vimoksāh,巴利语 attha vimokkhā。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又作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亦名:摩触戒缘起 资持记·释尼众篇:“佛在舍卫,有长者,与偷罗难陀尼,互相系意。长者设食,诸尼尽往,唯偷罗不...入宫为皇帝或太子、后妃等讲经。我国古代及日本多有此风。如虔信佛法之昭明太子于宫内别立慧义殿,经常礼请名僧讲论...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 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龙藏本)...僧伽吒经...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可见净土法门,能否往生西方,关键...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二佛轮。由此轮故。以其无上三世业智。如实了知一切有情诸业法受因及果报。随其所应立三业轮。...佛教把整个生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内心。 一、外境是没有错的,因为外境在《唯识学》叫唯识所现,外境...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不论时地,不拣根机,只要念佛,便得利益,若以目的而论,西方弥陀净土的念佛法门,不用讳...
佛陀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那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今天就讲到中道的实相,这是不偏空也不着有的一个中道...我常用一句话来勉励志愿者,也勉励自己:「尽心、尽力、尽可能学习;不勉强、不挑剔、不可能失望!」在任何时间、任...我在法鼓山的禅修营中,经常强调自我肯定、自我成长,但自我成长之后则要自我消融,人格的升华,便为清净心的完成。...王辅益是个非常发心的信士,除了工作以外,只要有空就往东禅寺里跑,常常帮园头师种菜浇水,要不就帮典座师劈柴煮饭...
见分五义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见分五义】作为识体四分的见分,在解释上有五种意义。一、证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二、照烛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等六根、六识),以根、心俱有照烛义之故。三、能缘名见,此通于内三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以内三分俱皆能缘之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理之故。五、推度名见,以能量之心推度一切境界之故。见《成唯识论》卷二,参阅‘四分’条。
上篇:见分 | 下篇:见取 |
【名色缘六处】 p0589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七页云:复言:世尊!若但说言识缘六处;斯有何过?世尊告曰:初受生...
十过
爱业
五篇次第义
还生
善法假实分别
印度教
相差别
循本以析末
八解脱
尼摩触戒缘起
宫讲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大藏经】【注音版】僧伽吒经

省庵大师论发愿的重要性

惊恐的时候,一念经咒,心就定下来了
外境永远没有错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