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五十五卷五页云:问:是诸善法、几世俗有?几实物有?答:三、世俗有。谓不放逸、舍、及不害。所以者何?不放逸、舍、是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分故。即如是法离杂染义,建立为舍。治杂染义,立不放逸。不害、即是无瞋分故;无别实物。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术语)佛家自指其教为内教。以他教为外教。佛祖统纪三十九曰:沙门道安,作二教论。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教...乃华严宗所判释“十宗”之第三宗。主张三世之中,过去与未来诸法其体用俱无,唯现在法与无为法有实体。为小乘中之大...(术语)转法轮之异名。梵者,清净之义,佛法清净,故曰梵轮。智度论二十五曰:转梵轮者,清净故名梵。佛智慧及智慧...(人名)比丘名。译曰恶谄,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十。梵Pāpacāṭa。...指理法身之观,即观佛与自心为一体。所谓唯识,离如来藏心无余法之意,亦即如来藏心虽为烦恼所缠缚,然除此无余法。...(名数)三十六物中,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也。...亦名:减六年作三衣戒犯缘 戒本疏·三十舍堕法:“六缘成犯:一、有故三衣减六年。二、不舍故者。余之三律,舍与不...(名数)一圣福,住于阿罗汉最后身而得有余涅槃者,是小乘之声闻也。二体圣福,通教之三乘人,同体达诸法即为无生,...【缘起】 缘起 梵文 Pratityasamutpady 、意思是‘由彼此关涉而生起’。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是佛陀对于生命、存在...(杂语)Budddhavāca,译曰佛说。观经嘉祥疏曰:佛陀此云觉,槃遮此云说,即佛说也。...只限于佛所有的十八种功德法,因为只限于佛,不与三乘共有,故名不共法。 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礼佛大忏悔文...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 一鬼问言...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过去有两位菩萨,志行清净,心境寂然,无所欲求,光明磊落。他们远离人群,在山林水畔凿山壁为室,悠闲自在,以菅草...问: 在修行上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来的快,还是念咒来的快? 成刚法师答: 在修行中没有巧路,我们无明妄想降伏得...
相似即佛于实相理,相似得见。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相似即佛,就是他对于真如理相似...我总是这么不如意!为何没一件事能顺我的心,满我的愿?罗阅只国中,有一个人常常如是抱怨着,无论是在家,抑或是在...我们念佛的时候,不是想一个人在念,应该想到法界众生同时在念阿弥陀佛,有佛堂清净的地方出声念,没有佛堂或在家里...邪淫极大地损耗了个人的阴德和福报。印祖说: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
弘一大师从不说别人的是非长短。每当别人做错了事,或有犯戒的行为,他就不吃饭,责备自己的德行不够,不能教育好学...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一偈,在佛经中是作为七佛通戒而提出的,它概括了佛教的基本精神,是佛教...
善法假实分别
【法相辞典】
【善法假实分别】 p1146
上篇:善为伴侣 | 下篇:善来及善出家者 |
禅宗公案名。有僧问慈明:“如何是本来面目?”慈明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示一有语言文字,则去本来面目甚...
内教
法无去来宗
转梵论
波婆遮吒
唯识法身观
外相十二
减六年卧具戒犯缘
五种圣福
缘起
佛陀槃遮
十八不共法
【大藏经】【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大藏经】饿鬼报应经
【大藏经】【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题耆罗与那赖的故事
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快还是念咒快

凡夫的心与佛陀的心有什么不同
求福者遇佛得度
清定上师开示念佛
邪淫十二害

【推荐】要像防贼一样护持自己的心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