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普光,是唐玄奘的上首弟子,他的乡贯和生卒年月不详。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弘福寺译出《解深密经》和《大乘五...与“名利”同义。即名声远闻与以利养身之意。亦即指欲求名声远闻及贪求财富之利益。菩提心论(大三二·五七三上):...凡三卷。宋朝施护译。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册。内说毗卢遮那佛住于一切如来三昧界中时,金刚手菩萨请问秘密法仪之要略,...【佛陀】 p0654 瑜伽八十三卷十九页云:言佛陀者:谓毕竟断一切烦恼,并诸习气,现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作名言习气、名言薰习、等流习气。略称名言种。三种习气之一。即指由名言(指名字与言说)所薰成之种子。为“业种...(杂语)碧岩第七则垂示曰:声前一句,千圣不传。谓言外之妙音也。...【无明对治殊胜】 p1079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十九页云:复言:世尊!云何无明对治殊胜?世尊告曰:有二妙智、对治无...即指涅槃。寂,无烦恼之意;常,无生灭之意。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九上):“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亦名:覆罪戒犯缘、覆他粗罪戒犯缘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五缘:一、大比丘,二、知犯二篇已上,三、作覆心,四、...谓九界之众生,悉有执迷之心。十界中,唯佛界能离情执而全知见。(参阅“九界”142) p142...【心清净十相】 p0354 瑜伽七十四卷十七页云:云何心清净十相?一、怜爱心而行惠施。谓任自性,于诸有情。二、珍宝...(印光大师校印本)...佛说出家功德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馀无量众俱,前后围遶。 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
居士们的心都是负担很重,每天有很多事情放不下,好像有千斤重担一样。有哪些事情放不下呢?有的放不下家务,放不下...
在电影院排队买票,我前面是一对年轻恋人,刚排到他们,一位妈妈领着孩子急匆匆挤过来,直接冲售票小姐说:我们的已...安婧最近很郁闷。她不喜欢参与那些家长里短的话题,也不愿意听同事们背后的议论,所以她总是尽量躲开人多的场合,完...问: 领导是门艺术。如果弟子做事不积极,让他做不如自己动手更省事时,在这种情况下,法师会自己动手吗?领导者追...
我们现前随事缘而起的种种分别之心即是识心。此识心无体,不能孤立而起,依攀缘而为自性,必须依赖攀缘某一种事物才...【阿弥陀】这三个字,在净土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三个字绝对不能忽略的!因为在整个修行当中,不管是你的因地,...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 这个地方要注意了...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
有余依涅槃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有余依涅槃】为‘四种涅槃’之一。依指依身,即人的身体。小乘佛教认为,虽断却一切生死原因的烦恼而证得涅槃,但因前世惑业所造成的果报身尚存在,亦即生死之因已断,尚有生死之果待尽者,称为有余涅槃。反之,已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而达灰身灭智之究竟涅槃之境界者,称为无余涅槃。大乘佛教说法与小乘有异。于《大乘义章》卷十九中,以佛之应身、化身为有余涅槃,以佛之真身为无余涅槃。
上篇:有对 | 下篇:有学 |
梵名 Sajghavarman。音译僧伽跋摩。三国时代译经僧。相传为印度人。然从其所冠之康姓,可推测或与中亚康居国有关。...
普光(约七世纪)
名闻利养
秘密相经
佛陀
名言种子
声前一句
无明对治殊胜
寂常
覆藏比丘罪戒犯缘
九界情执
心清净十相
【大藏经】【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大藏经】右绕佛塔功德经

放下心中千斤重担

该让的让过,福报在后面
心律法师:遇到小人怎么办
事必躬亲成就不了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