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 正文
【智者愚者前中后际差别】 p1154 瑜伽九十三卷十八页云:于此正法毗奈耶中,虽复愚智俱从前际至于中际、幷由二种根...(杂名)法华本为七轴,后世因八讲之便,以为八轴。...亦名:作戒二种、二作 子题:受中作戒、随中作戒 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何名二作?一者 受中作戒 。如初请师及八缘...(术语)事之对也。指平等之方面。于表面难认识于本体有一定不变之理存。如不见木石为木石,观为因缘所生法也。四教...Hongmingji 佛教文集。14卷。南朝梁僧祐撰于天监年间。书首自序云: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戒之体性。旧译无作,新译无表。指行者受戒后,于身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亦即对于戒法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戒体...乃以五味次第配于佛陀一代时教之教法。此即天台宗所立之五时判教。五时指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如来语,梵名 Tathāgata-vaktra。为密教胎藏现图曼荼罗列于释迦院内列南方第二位之菩萨。其梵名 vaktra 意指“言...因明用语。非有,全无、遍无之意。因明中,宗异品全部均不具有“能立法”,称为异品非有。例如佛弟子对声生论师立“...(杂语)大乘义章十七末言五同六异。法华文句七下言六同十异。法华义疏八言七同十一异。...子题:半覆露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如僧祇中有九:(一、前五人)一、者与欲人。堂中作法,通收欲者以入现数。二...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大佛顶首楞严咒...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白居易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称香山居士。唐朝文人中,白居易与佛教僧侣往来最为密切。《五灯...
【原文】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
释迦牟尼涅槃说无常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至尊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
发愿之后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当中。如果放逸懈怠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听到净土法门:哎呀!不错呀!好像对净土法门、...
世间有许多人虽然满怀壮志的准备着做一番大事业,却不能认真的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然而,人世间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寥无几。比丘本为七众之首,统领下六众,时至今日,白衣上座,...
五见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五见】又作五染污见、五利使。指在六种根本烦恼中的恶见心所,开为五种。此五种为:一、萨迦耶见:译曰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种种谬误的见解。《成唯识论》曰:‘萨伽耶见,谓于五耶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二、边见:有了我见,即计度我为死后常住不灭者,或计度我为死断灭者,此即佛教所反对的常见或断见。三、邪见:认为世间无生果之因,亦无可招之果,故为恶不足惧,为善不足法,此种见解,乃见之最邪者,故名邪见。四、见取见:于前种见上随执一端,以为最胜,即固执其所见,一切斗争依之而起,故以一切斗争所依为业。五、戒禁取见: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认为受持牛、狗、鸡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这种非因计因,非道计道之见,是为戒禁取见。
上篇:五位无心 | 下篇:五利使 |
【二种众苦根本】 p0034 瑜伽十三卷二十二页云:又诸有情,略有二种,众苦根本。谓于有漏法,喜爱俱行所有期愿...
智者愚者前中后际差别
法华八轴
受随二作
理
弘明集
戒体
一化五味之教
如来语菩萨
异品非有
声闻与缘觉同异
不足数僧祇九人
【大藏经】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藏经】【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

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

禅宗历代祖师传法偈

若明一切境界都有前因,则自然能够放下

在这个无常的世间,一口气不来就成了隔世生命

积小善可成大德,积小成可成大功
把「失去」当成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