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祖龙树大士。西天竺国人也。亦名龙胜。得法后至南印度。彼国之人多信福业。祖为说法。彼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睹之。祖曰。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彼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彼闻理胜。悉回初心。彼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并彼众等咸愿出家。祖为剃落。命诸圣与授具戒。其国先有外道五千余众。作大幻术。众皆宗仰。祖悉化之令归三宝。祖因之造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垂之于世。不啻其千万偈。悉皆方便。开释正法。以应其机宜。于后乃命迦那提婆曰。如来以大法眼付嘱迦叶。乃至于我。我今付汝。听吾偈曰。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付法已入月轮三昧。广现神变。复就本座。凝然禅寂。迦那提婆与诸四众共建宝塔以葬焉。当此奏始皇帝之世也(正宗记)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梵语 pāramitā,巴利语 pāramī 或 pāramitā。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有为诸法,从因缘生。如幻假有,谓色法及诸种子,依二缘生。心法依四缘生。所谓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谓真如的体性,毕竟平等,无有变易。...(物名)又作但荼印。于棒头戴人头者。阎摩王之标帜也。治罚罪人之意。标帜或印契谓之印。大日经疏五曰:琰摩法王,...(名数)天台所立观心之法规,有三种:一、托事观,又名历事观,事相一一入于心而于实理成观也。如观王舍城为心王,...两部之大日,同以六大法界,为自证三昧,故名法界定,金刚界之大日印,金刚顶谓之智拳印,通言则曰法界定印。...(人名)Aṅgulimālya,旧称央掘摩罗,央仇魔罗,央崛鬘,新称鸯崛利摩罗,鸯窭利摩罗。译曰指鬘。佛阤在世时,住...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分别智离五种相】 p1091 摄论三卷八页云: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印度古代九种致敬之礼法。即:(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术语)一种子。生一切有漏无漏现行法之种子也。二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三器界。山河草木饮食器具等一切众生...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菴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晚课蒙山施食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教善于讲故事,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作为生命体验者,都有各自的精彩,当我们在经典中读到种种譬喻,是否能由事入理...
我受菩萨戒的经历和感受 某天,引领我入佛门的大师兄说,他终于庄重地受了菩萨戒,非常神圣,非常喜悦。那时的我,...
问: 法师您好,弟子在学习导读《复邓新安居士书》这篇文章,您说到儒释道不是一家。弟子有疑问如下,《华严经》说...
口德,就是说话的道德,也就是不出口伤人。生活中,一些人总是抱怨自己情感不顺、财运欠佳、小人太多、命运不公。可...
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敬信佛法。欲写法华,金刚般若,涅槃等,无由自检。凭彼土抗禅师检校。抗乃...
供养佛的时候,那是法供养最。香花灯涂果啊,茶食宝珠衣啊,初一、十五在大寮做些供品啊,但是你若假观力呢,这供品...
在孩子将要大学毕业的前一天,父亲把孩子带到一堵墙前,对着孩子说:给你10米的助跑,你敢不敢跳过去?孩子用眼瞟了...我们常用人情味这三个字,却有许多时候把人情味的意义弄错了。 人情味不是争先恐后、你争我夺地挤上公共汽车,再拉...
十四祖龙树大士《释氏稽古略》
【佛教人物传】
上篇:十三祖迦毗摩罗大士《释氏稽古略》 | 下篇:十五祖迦那提婆大士《释氏稽古略》 |
Qishazang 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延圣院在今江苏吴县陈湖,后改名碛砂禅寺。约在南宋宝庆至绍定年间开雕;端...
波罗蜜
因等四缘
不变真如
檀拏印
三种观法
法界定
央掘摩罗
三法无差
无分别智离五种相
天竺九仪
阿赖耶识三种境
【大藏经】维摩诘所说经
【大藏经】【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大藏经】【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教里的譬喻故事

受持菩萨戒的心得体会

儒释道是一家吗

要想运势好,口德很重要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感应故事

用你的观想力来供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