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明教大师正宗记曰。天地更始。阎浮洲方有王者兴曰大人。大人者没后。王因之继作而不已。古今殆不可胜数。后世有王者曰大善生。大善生出懿师摩。懿师摩出忧罗陀。忧罗陀出瞿罗。瞿罗出尼浮罗。尼浮罗出师子颊。师子颊出净饭王。然此七世皆王独懿师摩。净饭号为圣王。如来即出于净饭圣王者也。始如来以往世。会然灯佛于莲华大城。然灯授之记曰。汝后成佛如我。号曰释迦牟尼。更劫无数逮迦叶佛世。乃以菩萨成道。上生于睹史陀天。应其补处。号护明大士。及其应运适至。大士乃以迦毗罗国处阎浮提之中。白净饭王真转轮族。宜因之以生。即捐天寿。示乘白象从日中降神于其母摩耶夫人右胁而止。及其将生。摩耶乃往国苑无忧木下。其花方妍。夫人欲取之举手。圣子乃自其右胁而诞。神龙澍水以澡之。地发金莲以承之。圣子乃四方各蹈七步。以手上下指之曰。四维上下唯我最尊。王寻持之与谒天庙。天像起为之致礼还宫。大集贤者。为其名之号曰萨婆悉达。稍长命师傅。教以世书。未几立为太子。为娶太子已大洁清。虽示同世娶。而非有凡意。以夙业缘乃指其妃之腹云。却后六年。汝当生一男。一旦命驾欲游。虽更出四门。而皆有所遇。终以其老病死与沙门者感之。而出家之意愈笃。太子时年十九岁。二月八夜。乘马出自北门。至檀特山。小息林间。遂释衣冠。自以其所佩宝剑绝其须发。誓曰。愿共一切断此烦恼。净居天化人以僧伽梨致太子。因得法服服之。进入其山嘉处弥楼宝山居。其阿蓝伽蓝习不用处定。三年复进郁头蓝处。习非非想定。三年进象头山。杂外道辈为之苦行。日食麻麦。居六年。以无心意无受行。而外道亦化。圣人乃自思之曰。今此苦行非正解脱。吾当受食而后成佛。即沐浴于尼连河。受牧牛氏女所献乳麋。寻诣毕钵木下。天帝化人撷瑞草以席其坐。以二月七日之夕(周建子为正月丑为二月汉正复建寅丑为十二月)入正三昧。八日明星出时示廓然大悟。乃成等正觉。升金刚座。天帝师之请转法轮。先是憍陈如五人侍从于山中。至此首与度之。故入鹿野苑谈四谛法。然因是而得道果者亦亿计。遂独之摩竭提国。化优楼迦叶弟兄三人。时国主瓶沙王有竹林园。施佛为精舍。请如来馆之。未几王舍城舍利弗目犍连皆从受化。如来曰彼二来者当为我上足弟子。于是度之。初大迦叶入山习禅。至是趣竹林精舍。如来起迎谓众曰。吾灭后。而法被来世六万岁者此人之力也。是时如来成道已六载矣。后迎之还国。以见父王。父王大喜。因诏其族。五百贵子从之出家。及其还宫也。其子罗睺罗礼之。持圣人之衣而告众曰。此正如来也。用是为母释其群疑。其后以化期将近。乃命摩诃迦叶曰。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今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偈已复谓大迦叶曰。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亦付于汝。汝其转授补处慈氏佛。俟其出世。宜谨守之。大迦叶敬奉佛敕。世尊一旦往拘尸那城娑罗双木之间。欲般涅槃。会纯陀长者恳献供养。如来因之复大说法。度须跋陀罗。右胁而卧。泊然大寂。内之金棺。待大迦叶至。而后三昧火燔然。自焚烬已而舍利光烛天地。天人神龙分而塔之(正宗记)。又曰。稽夫如来之生也。当此周昭王九年甲寅之四月八日。其出家也当昭王之二十七年壬申之二月八日。其成道也当昭王三十三年之戊寅。其灭度也当穆王三十六年壬申之二月十五日。化已凡一千一十七年。以汉孝明帝永平十年丁卯之岁而教被华夏。呜呼如来示同世寿凡七十九岁。以正法持世方四十九年化度有情。其不可胜数。若如来之生与灭及其出家成道。或当周昭王穆王之年。然自周武王至厉王皆无年数。及宣王方有之。旧谱乃曰。昭王九年二十七年三十三年。穆王之三十六年。或者颇不以为然。吾尝辩之。故考太史公三代世表。视其序曰。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以此验三代已前非实无年数。盖太史公用孔子为尚书之志。故不书其年。乃作世表嵩又评曰。其付法于大迦叶者。其于何时必何以明之。曰涅槃会之初。如来告诸比丘曰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其明矣(涅槃经第二卷)。正宗记又评曰。宝林传灯二书。皆书天竺诸祖入灭之时。以合华夏周秦之岁甲。然周自宣王已前未始有年。又支竺相远数万余里。其人化灭。或有更千余岁。其事渺茫隔越吾恐以重译比校。未易得其实。辄略其年数甲子。且从而存其帝代耳。唯释迦文佛菩提达磨至于中国六世之祖。其入灭年甲稍可推校。乃备书也(出明教大师正宗记)传法正宗记者宋杭州佛日禅师契嵩之所作也。师广西道藤州镡津李氏子。母钟氏。七岁出家事东山沙门。十三得度。十九游方下沅湘涉衡岳。谒神鼎諲禅师。諲与语奇之。然无所契悟。游袁筠间。受记莂于洞山聪公。遍参知识。夜则顶戴观音像诵其号。必满十万乃寝。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作原教十余万言。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宗韩排佛之说后居杭州灵隐永安兰若。著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辅教编上仁宗皇帝万言书。经开封府缴进。嘉祐七年三月十七日。赐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下诏褒宠赐号明教大师。宰相韩琦大参。欧阳修延见而尊礼之。欧曰。不意僧中有此郎既东还栖永安。神宗熙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不学大梅老。贪随鼯鼠声。至中夜而化。阇维不坏者五。曰顶曰耳曰舌曰童真曰念数珠。其顶骨出舍利。红白晶洁。是月八日。道俗合诸不坏者。葬于故居永安兰若之左。寿六十六岁。僧腊五十三。详见尚书屯田员外郎陈舜俞撰师行业纪。师字仲灵。号潜子。法嗣洞山聪禅师。聪嗣文殊真。真嗣德山密。密嗣云门偃禅师(五灯会元)。释迦牟尼如来贤劫第四佛也
佛教词典 > 佛教人物传 > 正文
【顺后句】 p1106 杂集论十五卷十页云:顺后句者:谓卽二法,展转相问。依止后法,以答所问。如有问言:若所取、亦...【顾恋】 p1463 瑜伽八十四卷十七页云:顾恋者:谓于过去故。...【眼内处】 p0998 集异门论十五卷一页云:云何眼内处?答:若眼、于色或已见,或今见,或当见;或彼同分;是名眼内...乃法性宗、法相宗二宗宗义差异之一。法相宗以五性各别(有不成佛之众生)为了义,而以一性皆成(一切众生皆具正因佛...【十六触】 p0106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九卷一页云:有十六触。谓有对触、增语触、明触、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爱触...谓佛成道之初,仅具三宝中之佛、法二宝时,所行归依佛、归依法二归之戒行。[释氏要览卷上](参阅“三归依”688)...(术语)招人天三界果报之行法,谓之有漏道。可成就涅槃果之道,谓之无漏道。以三界尽为有漏,而涅槃为无漏也。...【不净想有二种】 p0337 瑜伽二十卷八页云:又不净想、略有二种。一、思择力摄。二、修习力摄。思择力摄不净想中,...又作六斋。谓每月清净持戒之六日。即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黑月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众每月于此六日...(佛名)又作微钵尸,Vipaśyin,佛名。...即锡杖。锡杖上端为金属制成,上悬镮,振之则发出声响,禽兽等类闻声自然警觉避开,故称声杖。据十诵律卷五十六载,...毗尼日用切要...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峯山中,与大苾刍众三万二千人俱,皆得阿罗汉,具大神通。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陈如、尊者...往生论...每一个佛教徒都知道忍辱是菩萨修行六波罗密多即六度万行的一度,它是菩萨必须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若不修忍辱行就不...
在《法华经》里面佛陀告诉我们,释迦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他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了一件大事情。那这件大事情...
我当时要出家的时候,我冷静了一星期,我就拿起笔写着:出家的好处、出家的坏处,第一、出家的好处,第二、出家的坏...
念佛八法 第一、摄心念:把心收摄起来,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切时,一切处,甚至睡眠时,亦不忘弥陀圣号...
我们看阿弥陀佛接引像他都是站着的,为什么他不坐?众生马上要到悬崖峭壁底下了众生当下眼睛一闭就要到三恶道火坑里...
三善十一者:无痴者,于诸事理,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对于三宝、四谛、十二因缘、因果等道理的明白和理...佛教有命浊的说法。人类共同的恶业增长、炽盛,会引起短寿的果报,此为末世之际的命浊。唐玄奘的弟子窥基大师在《妙...
提起学佛我真是好惭愧,皈依很多年了,但是从来没有真正信过,更没有真正学过,为了养家糊口想尽各种办法赚钱,不断...
释迦牟尼佛《释氏稽古略》
【佛教人物传】
上篇:《释氏稽古略》序《释氏稽古略》 | 下篇:西天一祖摩诃迦叶尊者《释氏稽古略》 |
(杂语)八万四千之法藏也,举大数而言,故曰八万。...
顺后句
顾恋
眼内处
一性五性异
十六触
二归戒
有漏道
不净想有二种
六斋日
毗钵尸
声杖
【大藏经】【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大藏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大藏经】【注音版】往生论
浅谈忍辱

佛弟子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世间的一切如梦幻泡影

念佛的八种相应法和三种不相应法

不肯坐下的弥陀慈父

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十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