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观三谛之理之观心,有三种之别,次第有圆融之义:一、别相三观,于别途观三谛也。二、通相三观,于一观之中圆解三谛也。三、一心三观,于一念之心观三谛也。宗镜录三十五曰:“一、别相三观者,历别观三谛。若从假入空但得观真,尚不得观俗,岂得观中道也?若从空入假,但得观俗,尚未得观中道。若入中道正观,方得双照二谛。二、通相三观者,则异于此。从假入空,非但知俗假是空,真谛中道亦通是空也。若从空入假,非但知俗假是假,真空中道亦通是假。(中略)但以一观当名,解心无不通也。三、一心三观者,知一念心不可得,不可说,而能圆观三谛也。(中略)在境为一谛而三谛,在心为一观而三观,在果为一智而三智。(中略)观一念心为所缘境,返观此心,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毕竟无有净。若虚空名空观,观境历历分明名假观,虽历历分明,而性常自空,而境观历然名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北俱卢洲有几不善业道】 p0527 俱舍论十七卷七页云:北俱卢洲,贪瞋邪见,皆定成就,而不现行。不摄我所故。身心...(一)梵语 hetu-pratyaya。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后得智相见俱有】 p0879 成唯识论九卷十页云:诸后得智、有二分耶?有义、俱无。离二取故。有义、此智见有相...观音的别名,因此菩萨的耳根圆通。...【圆满】 p1240 如增上戒学差别中说。 二解 如如来功德六相中说。 三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三页云:圆满者:谓无限量故...【住律仪者】 p0661 大毗婆沙论一百十九卷十八页云:问:住别解脱律仪者,犯律仪时,舍律仪不?外国诸师作如是...(术语)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人之眼,使避生死之险难者。佛般泥洹经下曰:佛为大明,三界中眼。...北平名刹。与拈花寺相近。乃北平东南城诸寺中之最整洁者。殿壁上之松画,系出自名家陈寿山之手笔。寺后旧有南台寺,...(术语)释尊之德号也,佛于三界无畏自在,如兽中之师子王,故称释师子。法华经序品曰:其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大日...(杂语)若但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为集谛,余七支为苦谛也。若依生灭二观...位于四川峨眉县西南,大峨山之绝顶。据方舆胜览载,自白水历八十四盘,山径如绵,登跻六十里方至本寺,此即普贤菩萨...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真未?答曰:未得;不还未也。问曰:和上道高名远,何以不至乎?...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是怎么招感来的?恐怖是业,贪求名利,贪求财富,患得患失恐怕得不到,得到又怕失掉。 你...问: 听有些法师说,善导大师是开宗立教的祖师,是祖师中的祖师,要超越其他祖师,这种说法对吗? 大安法师答: 善...
昔日佛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城中有一位婆私吒婆罗门女,很有善根,见到佛法僧三宝,信心清净,便欢喜皈依;听...
说戒酒不容易,其实是没下决心而已。我可以告诉大家戒酒的亲身经验:以前我爱喝酒,若论酒量不大也不小,一两瓶高梁...
我们诸位道友出家,先没有学习到佛法,还不知道发愿,也不知道回向。等你出家落发的时候,第一个发愿,落完发了开始...
【原文】 倘肯至诚念佛,决定冥冥之中,蒙佛加被,令不受危险也。凡有疾病,或遇凶祸,或求儿女,均宜至诚念佛,决...
释迦本师以大悲愿力由法身垂迹,惊入三界火宅之门,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哀愍众生,随机施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三种三观
【佛学大辞典】
上篇:三种三世 | 下篇:三种止观 |
梵语 ?astraka,巴利语 satthaka。又作刀子。系比丘随身所常持之道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乃用于裁衣、剃发、剪爪之...
北俱卢洲有几不善业道
因缘
后得智相见俱有
圆通大士
圆满
住律仪者
三界眼
夕照寺
释师子
十二因缘与四谛
光相寺
【大藏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大藏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藏经】杂譬喻经
于凌波居士:佛教的人生观

害怕恐怖是如何招感来的
善导大师超越其他祖师,这种说法对吗

除灭嗔恚得无忧

戒酒不难,有没有下决心而已

出家不生退悔心

除念此六字外,了无一念当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