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也。见俱舍论二十七。【又】谓三念处。见法界次第下之下。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谓有一类。由贪瞋癡缠缚心故。造身语意三种恶行。此三恶行。名非福行。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堕于地狱。于彼起识。是...(传说)涅槃经二十六说佛言我昔住波罗捺国,舍利弗教二弟子,一令观白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缘即...(1598~1651)明末临济宗僧。福州府福清人,俗姓陈。字象崖。尝游吴山寺,闻诵禅宗正脉一书而怀持出家之志。后投长...(杂语)于所信之如来,表归命敬礼之序文也。谓经论释之初,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等...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舍卫,六群、十七群同道行,至小住处。十七群于先入寺扫洒令净,六群知得好处,驱起牵...【不愚三相】 p0324 瑜伽八十九卷二页云:复次由三种相,当知不愚。一、自性故。二、由碍故。三、由障故。不愚自性...(菩萨)观世音之别称。...禅林用语。与“大死大活”、“绝后再苏”等语同义。佛教真理并非肉体之死所能得,乃是舍弃身心之一切执着(大死)而...(一)念佛者将其念佛之功德回向于净土,或回向于他人、亡者,称为念佛迥向。(参阅“回向3784) (二)指念佛后所唱之...复次一切菩提分法无有差别,皆由五门而得建立,谓所缘故自体故助伴故修习故修果故,如初四念住有五门,所余菩提分法...亦名:袈裟受法、受三衣法、比丘受三衣法、尼受三衣法 子题:下衣受法、五条正衣受法、割截衣持、屈[袖-由+聂]衣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与大苾刍众俱,谓过数量...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佛陀的苦行因缘 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 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
接下来我们讲上广下钦老和尚的故事,好让大家仔细体会。当年土城承天禅寺在兴建的时候,大众师父都很忙,要帮忙建筑...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佛法教导我们抗拒诱惑、破除对七情六欲的执着,多利用因缘观、慈悲观,以及转变观念等方法,但有时这些方法还来不及...每次坐长途汽车,落座后就闭目遐想:今天总应该会有位美女坐我旁边,起码是个赏心悦目的异性! 但是,每次都让我失...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活给别人看,也在盯着别人怎么活。不断地揣摩着别人的想法,照顾着别人的情绪。 于是乎,我们习...
摩利支菩萨,梵语Marici,也作摩里支菩萨、摩利支天、日前菩萨、具光母、具光佛母。 摩利支菩萨外现天女像,然本地...
三念住
【佛学大辞典】
上篇:三事练磨 | 下篇:三念处 |
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三愿。阿弥陀佛于因位为法藏菩萨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寿命无量愿乃愿其寿命无量,而利...
造非福行已有随非福识
舍利弗度二弟子说法颠倒
性珽
归敬序
牵他出房戒缘起
不愚三相
光世音
大死一番
念佛回向
四念住
三衣受法
【大藏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藏经】【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大藏经】悲华经
证严法师说故事《五浊恶世度有情》
心与性

难道临命终还让你选时间吗

心能与佛合,则娑婆转为极乐
圣严法师:收心的练习
好运气是自己做出来的

这辈子请为自己而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