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声闻菩萨(因人)所不能思虑之无上甚深誓愿,即弥陀之本愿也。教行信证曰:“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
佛教词典 > 佛学大辞典 > 正文
因明用语。印度古因明论师弥勒所立,为有关论议要件之七种规定。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梵语 tīrthaka 或 tīrthika,巴利语 titthiya。音译作底体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学。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与儒...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又作化身,亦称变易身。即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为应身之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四十二章经》,一卷,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 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与汉明帝求...【死有】 为有情转生的四有之一,人依于前世所造的惑业之力,招感现世果之际,其于前世临终的一刹那,称为死有。亦...即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不律仪之七种恶戒。反之,为七善律仪。此七不善律仪各配以上、中、...(术语)佛有浅深胜劣之别,究竟之真佛云净佛。大日经疏八曰:言净佛者,声闻法中,阿罗汉亦名为佛。诸余大乘未了义...【十二缘起】 p0114 俱舍论九卷九页云:如是蕴相,续说三生为位。颂曰:如是诸缘起,十二支三际,前后际各二。中八...藏语 phug-lta-buhi sems。为大日经卷一住心品所揭出凡夫六十种分别妄心中之第五十八。即先决定后,又改变初衷之心...【菩萨随德众名】 p1130 显扬八卷十六页云:建立诸名号者:谓诸菩萨、分位差别随德众名。所谓菩提萨埵、摩诃萨埵、...【道非道智见清净】 p1239 显扬三卷十七页云:五、道非道智见清净。谓如有一、依度疑清净,得妙智见。唯佛所说、僧...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当知食以节度,受而不损。」 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度论卷第四 大智度论卷第五 大智度论卷第六 大智度论卷第七 大智...普贤菩萨行愿赞...
古来是有十行并下看书,他一看光翻。咱们看一行,字还没看清楚,他那眼睛一看都是十行。 满清末年的时候,做湖北总...
《贤愚经》中讲到佛在世之时,有一个大富长者,叫须达长者,在佛陀教法的修学中,证得了初果。所以他有四不坏信。对...
通途教法,一般要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断一份惑,证一份真,它有修行的很明晰的阶梯。 然而念佛往生一法,它是一...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佛教传入中国,始于西汉,早期乃是在上层皇族贵族阶层流行,并伴随特权阶层的倡导而逐渐发展起来,最终融入到中华文...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 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心经》教人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但是当你被最亲爱的人背叛时,恐怕就空不了。 这时,你不要想说该不该...
难思弘誓
【佛学大辞典】
上篇:难思 | 下篇:难度海 |
即于定式(定时)坐禅之后,再继续坐禅之意。亦即于定钟鸣响后,再次坐禅,故又称定钟坐禅。定钟,又称坐钟,乃于初...
七因明
外道
变化身
四十二章经
死有
七不善律仪
净佛
十二缘起
穴等心
菩萨随德众名
道非道智见清净
【大藏经】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大藏经】大智度论
【大藏经】【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佛教不是迷信,迷的人绝不信

你所听闻的佛法没有一句是白费的

念佛一法,顿得成就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中国历史中的五位佛门皇帝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