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而立的宗,叫做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空宗、般若宗等。此宗破外道的邪见和迷执,说宇宙万事万物都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因缘的关系而变动,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从而证入真空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马鸣、龙树等菩萨为祖,在中国则以东晋时鸠摩罗什为始祖。
佛教词典 > 佛学常见辞汇 > 正文
(名数)一上品相好。如华严教主微尘数之相好是也。二中品相好。如观经所说弥陀八万四千之相好是也。三下品相好。如...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佛在舍卫,六群向塔舒脚坐。乐学戒者,举过白佛,因诃制戒。”(含注戒本卷下·一五·九)...【清净智】 p0959 瑜伽三十八巻一页云:一切烦恼幷诸习气,毕竟断故;名清净智。...指在地狱中呵责罪人之狱卒。正法念处经卷六(大一七·二九下):“阎罗人苦切偈语责疏之言:‘汝邪见愚痴,痴罥所缚...【熏香】 p1421 瑜伽二十二卷十二页云: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熏香。如伽他说:阿难有香类,顺风善能熏;逆风亦能熏...【三种思惟过患】 p0201 瑜伽七十四卷十六页云:复有三种思惟过患。谓不究竟思惟,非处思惟,颠倒思惟。...(名数)谓见道苦集灭道之四谛及修道也。大毗婆沙论第五十一曰:部有五无六。圣者见道现在前时,断见所断,后若修道...【道有五种】 p1237 杂集论八卷十七页云:又道有五种。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如是五种、依道自性...指世谛之法,即世间之法、由因缘所生之法、可毁坏之法。胜鬘经(大一二·二一八中):“大悲安慰哀愍众生,为世法母...(人名)Cunda,又作准陀、淳陀、周那,译曰妙义。拘尸那城工巧师之子。佛自此人受最后之供养。玄应音义二十四曰:...为密教所说五智的共通之智。五智,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乃真言行者发心修行的结...维摩诘所说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yu)音树下,与大苾(b)刍(ch)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hē)...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
我们在座的老年人多,家里的女儿、孙女、外孙、孙子,这些人就像自己身上肉一样,他一听到哪个孙子孙女怎样了,他的...
假设我们用攀缘、迷惑的心,来面对五阴魔境,这个过失是非常严重: 迷则成失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袈裟,指缠缚于僧众身上的法衣,因为法衣的颜色不正而得名。也称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梵语kas!a^ya,巴...
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果我们亲近了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提醒,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问: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落实在念佛的时候,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大安法师答: 都摄六根就是将眼、耳、...
关于剃度出家世人的看法非常矛盾,有人认为是了此残生的颓废选择,有人认为常伴青灯古佛是件非常文艺范儿的事,但这...
问: 我们听说往生的关键是清净心,只要心清净,哪怕是念《玫瑰经》,念《古兰经》,也能往生。那么请问往生是靠信...
三论宗
【佛学常见辞汇】
上篇:三论 | 下篇:三佛 |
【空见】 p0786 瑜伽六十八卷三页云:若于诸行,观彼远离余我我所;名为空见。...
三品相好
向塔舒脚戒缘起
清净智
阎罗人
熏香
三种思惟过患
五部
道有五种
世法
纯陀
如实智
【大藏经】【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大藏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藏经】【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平常都放不下,临命终时能放下吗

破戒跟着魔的差别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袈裟的功德

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何落实

出家有些什么样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