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佛教词典 > 佛学常见辞汇 > 正文
谓远离一切差别、相对,入于平等一如、安稳亲密之境地。即大悟者之境地。[信心铭夜塘水卷上] p6669...济缘记·释安居篇:“虽得十岁,中间有破[夏],妄称受施,并名偷夏。”(业疏记卷二○·二八·五)...(术语)忍耐而为善事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书名)一卷,秦罗什译。即付法传中第十二祖马鸣大士之别传也。...【苦法智】 八智之一。断三界见惑时,观欲界苦谛,而其断已之解脱道智也。《俱舍颂疏》二十三曰:‘缘苦法故,名苦...(术语)法佛六瑞之一。佛将说法华,先放毫光,照此土及东方万八千世界。序品曰:佛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万八千...禅宗公案名。记述梁武帝请傅大士(善慧傅翕)讲经之一段因缘。碧岩录第六十七则(大四八·一九七上):“梁武帝请傅...死生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死生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指释尊在娑婆世界发遣众生往生净土,而阿弥陀佛于净土招唤众生往生。略称遣唤。据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之二河譬所载,譬...(书名)杂者,杂糅之义,谓于本论杂糅解释也。即法胜阿毗昙心论之释,法救尊者造,十一卷,刘宋僧伽跋摩译。...【阿若憍陈如】 亦名俱邻。法华疏云:阿若,名也。此翻已知,或言无知。无知者,非无所知,乃是知无耳。又翻为...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忉提耶子首迦长者言:「首迦长者!我当为...楞严经五十阴魔章...很多人似乎比较喜欢形式,比如诵经要讲数目,佛号也讲数目,放生要讲金钱,布施也讲金钱。论坛上有人诵地藏经三千部...
疏文:而于其中,复出念佛一门。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但往生者,即得不退...
信、愿、行是修行净土三资粮,其中愿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它来自智慧的关照。 娑婆世界的众生生活...
怎样才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呢?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转呢?这个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我们很多佛弟子学佛很久了,...1、香为佛使 香在梵语中称健达。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即乾闼婆,不食酒肉,唯求以香味为食,以资阴身,又自其阴身出...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所生活的年代乃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与劫难时期...世界佛教论坛有个主题叫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如何认识这个心,有没有这个心?《楞严经》在它的开篇,阿难尊者为我们这...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
七支戒
【佛学常见辞汇】
上篇:七支 | 下篇:七佛 |
(一)梵语 sajskāra,巴利语 savkhāra。音译删迦罗、僧娑迦罗。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一)造作之义。...
稳密田地
偷夏
忍善
马鸣菩萨传
苦法智
放光瑞
傅大士讲经
死生智力
发遣招唤
杂阿毗昙心论
阿若憍陈如
【大藏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大藏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我们的业障消除了吗

持名念佛,殊恩中之殊也

生起厌离心,净业才容易成功

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转呢
供香的起源

印光大师家教观之浅探
了解真心就不会认贼为子,以妄为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