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复云何?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相随显清净力无畏念住不护无忘失法永断习气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种妙智,如是等功德如来于诸经中,或依声闻乘说,或依大乘说,此诸功德随其所应,略以五门显示其相,谓所依境界行相自体助伴。
佛教词典 > 阿毗达磨辞典 > 正文
梵语 ?rotra-vijāna,巴利语 sota-viāna。音译戍缕多毗若南。乃六识之一,十八界之一。指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界名)谓此娑婆世界也。五浊十恶所行之处也。观无量寿经曰: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充满,多不...(术语)华严经所说十种佛之一。佛证一真法界大智慧。大光明遍照一切,故云法界佛。...(名数)又名再往。谓再诠义也。止观七曰:一往然,二往不然。...【出离寻】 p0481 集异门论三卷九页云:出离寻云何?答:于诸欲寻,思惟过患;谓此欲寻,是不善法。诸下贱者,信解...又称二挟侍。谓侍于中尊左右之二菩萨。如弥陀如来两旁之观音、势至二菩萨,药师如来两旁之日光、月光二菩萨,释迦如...【诤】 p1340 瑜伽八十四卷十四页云:又能发起诸鬬讼等种种忿竞;说名为诤。 二解 集论四卷十五页云:诤有三种。谓...(物名)又云稻田衣。即袈裟也。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王维诗曰: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十驾齐养新...指比丘戒的四波罗夷罪和比丘尼戒的八波罗夷罪。...(杂语)经之外题之头,书[8AD4]形,是似以字,故曰以字。有诸说。...(本生)涅槃经十四曰:我住雪山天帝释为试我变其身为罗刹,说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于尔时闻半偈...礼佛大忏悔文...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一者为不应饭为饭,二者为不量饭,三者为不习...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吾人生在世界,不只是要从自然界的万物得到自身生活之所需,而更要人与人之间的团体──家庭、社会、国家以至世界皆...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四苦,再加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就形成了八苦...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
往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位名叫生漏的梵志向佛问讯,恭敬地说:佛陀,独处闲居,真是辛苦;独居修道,要...
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续,它不能是一个活络的业力!带业往生它必须是一个沉淀的业力,就是...
要抓住散念,时时念佛。在工作或生活当中,行住坐卧,以及在做不用脑力的事情时,都要念佛。比如扫地,不用脑筋。你...
(一)对治生死业障。 那佛陀陪着我们成长,要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生死业障,因为这个是最务实的。因为这种业障一来...
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 当身处逆缘时,我们虽挺直腰杆,但不得不低下头。没有人一生可以不遇逆境。有人...
现观
【阿毗达磨辞典】
问:如经说,四无量等最胜功德何现观所摄耶?答:后现观、究竟现观所摄,所以者何?如是最胜功德,诸圣弟子等或于修道或究竟道之所发起,是故二现观所摄。
上篇:相 | 下篇:相差别 |
罪与福之并称。五戒、十善等善业(善行)能招致乐报,称为福、福德。反之,五逆、十恶等恶业能招苦报之恶业者,则称...
耳识
浊恶处
法界佛
二往
出离寻
二胁士
诤
水田衣
四重八重
外题以字
雪山大士半偈杀身
【大藏经】【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大藏经】佛说九横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五戒善法为做人应知应行之原则
圣严法师《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留三分余地于人

佛为生漏梵志说法

为了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这两件事

抓住散念,时时念佛

佛陀处理众生障碍三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