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Tattva-sajgraha。又称真性要集颂(梵 Tattva-sajgraha-kārikā)、摄真实论。印度寂护造。将印度一般哲学诸派及其他佛教诸派加以分类列举,逐一评破,以阐明自宗之说。凡分二十六品三六四六颂,为后期印度大乘佛教之颂体论书。本书之作者并未明示其所属学派,西藏则传其属于中观派之一支瑜伽师中观依自起派(梵 Yogācārya-mādhyamika-svātantrikā), 就书中论旨而言,似相符合。书中所评者大多为其他诸派之论师,如顺世派之甘巴拉阿须瓦达拉(梵 Kambalā?vatara)、正理派之瓦特沙亚那(梵 Vātsāyana)等六派哲学家及当世之修辞家帕玛哈(梵 Bhāmaha)、佛教学者世友、法救、众贤、世亲、陈那等,于此可知本书于研究上之重要性。本书最重要之注疏为真性要集难语释(梵 Tattvasajgraha-pañjikā),撰者系寂护之门人莲华戒(梵 Kamala?īla)。本书及注疏(难语释)之梵文原本与藏译本今皆存。 p4214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安心,指由修道之体验或对教法之理解,而将心安住于一处,以达到安定不动之境界。总安心,即指于佛教全体之安心法门...戒本疏·十三僧残法:“问:‘同是逆罪,谏有无者?’答:‘破僧倚傍,须谏使分;余无滥故,不须设谏。’”行宗记释...(杂名)Licchavī,又作利车,离奢,粟唱,隶车,黎昌,律车,梨车毗,离车毗,粟呫婆,粟呫毗等。毗舍离城刹帝利...(物名)香名。陀罗尼集经五曰:突婆香,唐云茅香。...非器,指非受持佛法之机根。对华严经而言,非信行之器者,有无信、违真、乖实、狭劣、守权等五种人,称为五人非器。...(一)指成佛。又作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谓如实之佛弟子。据大般若经卷十所载,若人知佛所说一切法虚妄不实,并能知诸法实相,行般若波罗蜜,近阿耨多罗三藐...佛灭后百年间,付法藏第五祖优婆鞠多之下有五弟子,于戒律上各持异见,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别,即昙无德部、萨婆多...【空无边处定】 四无色定之一,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术语)十种显本之一。拂迷执于迦耶垂迹之情,显久远之本地也。见法华玄义九。...【若睹若瞻正知而住】 p0885 瑜伽二十四卷十页云:若睹若瞻正知住者:云何为睹?云何为瞻?云何睹瞻正知而住?...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南方有一婆罗门,名曰满贤,...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
我们今天大概从早上五点多钟有几位菩萨就在那里练习。我请他们练习只有练一个阿字就好了。昨天我们在打佛一,没有很...
今天一件事情的反思,使我想跟大家说一说,关于什么样的人应当来学佛。因为好多时候,都会听到身边传达了,这样的一...
若能了达法身乃解脱自在,离一切二法之过,而以正智观察我所通之一切法唯心现量,是名为正观,如是则能不毁谤如来大...
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关照 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厌...
博雅老和尚在云居山打七出定回来后,一个小和尚跑去求开示。他说:什么开示不开示,你把外三件、内三件做好就行了。...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要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成净土,需要靠大家的努力。不管外在的环境如何,最重要的是先从个人做起。首先自己不做有损他...
学佛应念佛,念佛当一心。蕅益大师开示: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可见信愿念佛之重要...
真性要集
【佛光大辞典】
上篇:婆梨耶 | 下篇:真性偈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汉文有四译。第一是元魏菩提流支于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间(508~535)译出,名《无字宝箧经》...
总别二义安心
五逆中唯谏破僧
离车
突婆
五人非器
佛果
真佛弟子
五部律
空无边处定
破迹显本
若睹若瞻正知而住
【大藏经】撰集百缘经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念佛是享受,念的时候就是极乐

什么样的人应当来学佛

修学佛道却变成外道,自己还不知道

靠佛号加持,真发厌离心

云居山博雅老和尚的外三件、内三件

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
圣严法师《建设人间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