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诸佛自内证之法门。亦即如来果位之法门。此系菩萨以下之因位行者所无法窥见了解之境界,系已证得正觉者乃能了知,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之法。[大日经疏卷一] p3323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譬喻)言贪欲之深如狼也。无量寿经下曰:贪狼于财色。同义寂疏曰:狼性多贪故,多贪者谓之狼,如狐性疑谓之狐疑。...(术语)新译家谓一增一减为中劫,旧译家谓一成劫及一住劫为中劫。即当于新译之二十中劫也。...(709~788)唐代禅僧。南岳怀让之法嗣。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名道一。容貌奇异,牛行虎...(术语)他缘大乘心与觉心不生心。十住心中之二心。...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对淫,制学离染行不净观等;对盗,制学少欲知足行;对杀,制修慈悲愍物;对妄,制修实语行等...指“同类因”与“等流果”。于佛教之因果论中,“六因”与“五果”皆为其中之主要理论,“六因”系解释诸法生起之原...唐代净土宗僧。又称五会法师。其生卒年、籍贯均不详。代宗永泰年中,尝游东吴,因慕慧远之高风而入庐山,修念佛三昧...【诸心差别由五相转】 p1358 瑜伽六十三卷十一页云:当知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胜...(名数)谓人身三十六物中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为身器之十二也。...不与烦恼结使相应之心。据瞿昙般若流支所译唯识论载,第一义谛常住不变之自性清净心为不相应心。十地经中所谓“三界...大乘唯识思惑之品数。即总括三界中之思惑,于欲界有贪、瞋、痴、慢、身见、边见等六惑,色界、无色界则各除瞋惑而共...大佛顶首楞严咒...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绝对)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 倘急...
无始以来,众生以颠倒分别妄执诸法为常,五欲为乐,自他众生实有存在,身体清净,即常乐我净,从而滋生重重烦恼,如...问: 请问业是因缘生吗?本性是空吗? 大安法师答: 业是怎么来的?一般讲三障愿消三障诸烦恼,惑业苦。由于我们有...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人间。净瓶与杨枝代表了观世音菩萨普救世间的伟大悲行。 世间如火宅...
要思惟死亡的痛苦,才能生起修道之心。如何以念死法修道? 有一次佛问比丘:怎么才叫不放逸修死想?有一个比丘说:...
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心净心。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异。皆由浅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诵经念佛...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我们一早上来到了普陀山最负盛名的南海观音大佛这里,这个地方现在的朝拜香客非常多。从...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恳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梦参老和尚说:我说这话或许有人会怀疑说:我念...
果门
【佛光大辞典】
上篇:果果 | 下篇:果后方便 |
三谛是空假中,空假中圆融无碍,即空即假即中,叫做圆融三谛。...
贪狼
中劫
马祖道一
他缘觉心
四重戒对治行
习因习果
法照
诸心差别由五相转
身器十二
不相应心
十六使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藏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未得一心前,不萌见佛之念

对治贪心的不净观及异体观的修法
业是怎么来的
印顺法师:修学观音大悲法

生命就在呼吸之间

诵经念佛应注意之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