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本有之觉性。为“始觉”之对称。经过后天之修习,次第断破无始以来之迷惑,徐徐觉知、启发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先天本有而不受烦恼污染等迷相所影响,其心体本性乃本来清净之觉体,称为本觉。本始二觉之思想,于显教之大乘起信论、密教之释摩诃衍论,及日本天台宗之教义中,均各有陈义而旨趣不一,兹概述于下:

(一)大乘起信论之说:主张万有归于一心,而于一心立有“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1)就心真如门言之,心乃超越差别相的清净而绝对不二之存在,原本并无所谓本觉、始觉之名。(2)若自心生灭门言之,心被无始以来之无明所污染,而产生各种差别相,故于阿梨耶识中有本觉与始觉之别。真如遇无明之缘而生起迷妄现象,于此之际,心完全蒙昧不觉,称为不觉;然其本性之觉体毫无坏损,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远离世俗差别心念之清净体,此即本来之悟觉,故称本觉。

已被妄染之心,若依本觉真心之内薰习力(为本觉之内作用,称为本觉内薰),与外薰习力(即指教法之外缘)来发心修行,即能渐次唤醒觉性,厌离无明,欣求本真,逐渐断尽不觉之妄染,而与本觉合一,以成“始本不二”之大觉,此则同于诸佛境界。此种自发心修行之初,以至于大觉之阶段所得之智慧,称为始觉。上记本觉与始觉间之关系与作用,法藏于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三详加阐论,并归结之,谓依于本觉而生不觉,依于不觉而起始觉,更依始觉而断破不觉,如是即归返本觉之体性。是知始本二觉虽有相对之关系,然始觉之究竟即同于本觉,是故始本不二,绝对平等,而全然超越对立性之范围。

若配上大乘菩萨修行之各种阶段,可将始觉分为四位次,即:(1)不觉,指十信位(外凡位)之人虽已觉知恶业之因能招感苦果,并已远离恶业,然尚未生起断惑之智,故称不觉。(2)相似觉,指声闻、缘觉二乘之人,及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等三贤位之菩萨,虽已远离我执,觉知“我空”之理,然尚未舍离法执分别之念;对于真如之理,仅得其相似仿佛之法味,故称相似觉。(3)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之菩萨,已远离法执,了知一切诸法皆为心识所现之理;对于真如法身之理,能随修证境地之转升,而逐地增悟一分真如之理。(4)究竟觉,指第十地之菩萨,完成因行,以相应于一念之慧,觉知心之本初,并远离微细之念而彻见心性,故称究竟觉。由是而至佛果,则成就始本不二、绝对平等之大觉。

以上四位称为始觉四位,或反流四位。盖迷界之流转不外是众生心的“生、住、异、灭”之相,依其义,由反流还灭之次第,逆次觉知此四相,故得此四位。即不觉系觉知众生心之灭相,相似觉系觉知心之异相,随分觉系觉知心之住相,乃至究竟觉系觉知心之生相。所谓反流,即逆生死之流,而向菩提觉悟之方向还灭。

又关于本觉之相,可用随染与性净二义说明之,自其作用而言,可用随染本觉来说明;自其体德而言,则以性净本觉来说明。(1)随染本觉,乃针对烦恼之污染来阐明本觉之作用者,又分为二:一为智净相,即依始觉之智慧,断尽不觉之妄染,而还本来清净的本觉之相,称为智净相;另一为不思议业相,即既已全其始觉,断尽妄染,而现本觉之性德,乃随顺众生之根器,与之自然相应,作种种利他之事,而常行不断绝。(2)性净本觉,即本觉之体相,其性本来清净,显现无限作用。故若以镜为喻,可概分为四镜,以彰显性净本觉之四种大义。即:1.如实空镜,谓犹如空净之镜面,必不映现任何外物;性净本觉之心体既已远离任何心念,自必远离一切与心相应的境界之相,而毕竟清净无垢。2.因薰习镜,谓犹如镜面不空,如实映照境界之相;其性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心体常住,为一切法之真实性,又自具足无漏之性功德;以之为“因”而可薰习众生,故称因薰习镜。3.法出离镜,谓犹如拂拭尘垢,而令镜面明净;觉性既从烦恼障、智障之中了脱而出,则远离染净和合之相而清淳净明,故称法出离镜。4.缘薰习镜,谓犹如镜面已然拂净,即可映照万象而为人受用;本觉之智性既已淳净,即可遍照众生之心而随念示现,成为众生勤修善根、发起始觉之智的外缘薰力,故称缘薰习镜。

上记以镜比喻性净本觉之四大义,略称为四镜。其中之前二镜旨在显示“在缠”之本觉。缠,烦恼缠缚之意。在缠,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隐没在烦恼缠缚之中;反之,从缠缚之中解脱出来而显现法身,称为出缠。盖本觉虽为烦恼所缠缚,然其自性始终清净无染。大乘起信论阐释“心真如门”时,特别揭出如实空与如实不空之二义,与之同义者,在缠之本觉亦具有空(离相的一面)与不空(具足诸功德的一面)二义。后二镜旨在显示“出缠”之本觉,谓本觉远离烦恼垢染而清淳明净,与随染本觉之智净相、不思议业相所表示者同义。又分为因薰与缘薰二镜者,即指还归本觉智体之内因与外缘;亦即以本觉内在之净薰为因,遂起始觉(因薰),同时本觉亦成为生起始觉之外缘薰力(缘薰)。[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佛性论卷二“三因品”、大乘庄严经论卷六、解深密经疏卷三、起信论疏笔削记卷三]

(二)释摩诃衍论卷三之说:“觉”有本觉、始觉、真如、虚空等四义,称为四无为,于此四门各分为清净与染净二种加以说明。其中之清净本觉,指本有法身具足无始以来超过恒河沙数之功德,恒常明净;染净本觉,指自性清净心受无明之薰习而流转于生死之中;清净始觉,指无漏性智远离一切无明,而不受其薰习;染净始觉,指始觉尚未究竟之时仍受无明之薰染。日本真言宗开祖空海极为重视释摩诃衍论之说,博引于其诸著述之中。由是,日本真言宗乃基于所有之存在本来为佛之立场,立“本有本觉门”之主张,并以胎藏界为本觉,金刚界为始觉,而主张金刚、胎藏两部“二而不二”之说。(参阅“四无为”1776)

(三)日本天台宗以始本二觉与法华经之本迹二门之说结合,称本门为本觉下转法门(由果入因),迹门为始觉上转法门(由因入果)。日本天台开祖最澄来唐学佛时,从道邃承习本觉法门,系以摩诃止观为中心,而研学一心三观、九识修行、从果向因、观心为本等之教理;又从行满承习始觉法门,系以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为中心,而研习四教五时、六识修行、从因向果、教相为本等之教理。自中世以降,慧心流乃专门弘传本觉法门,檀那流则弘传始觉法门。 p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