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四种吠陀论。吠陀为印度婆罗门教最古之经典,共有四部,以梵文书写,主要内容为对神之赞歌、祭词、咒词等。据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卷二载,韦陀(吠陀)又作“明”,四韦陀即外道之四明。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大一六·四三七上):“大婆罗门四明法,幻化咒等悉皆通。”[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六](参阅“四吠陀”1695)

(二)指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之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锁、金刚铃等四摄菩萨之印明。又作四摄。此印明系密教修法中,于召请本尊之后,以之与道场观所观之本尊及坛上所安置之本尊像冥会于行者自身之中,所结诵者。之所以称为“四明”,系针对其真言而言(共四项真言);而称为“四摄”,则是依其功能而言,谓经由此印明可将本尊摄入于己身之中。秘藏记本(大八六·三上):“真言行者能作此观,以四明引入诸佛于己体。四明谓钩、索、锁、铃。钩,钩召;索,引入;锁,坚住;铃,欢喜。”

(三)即北宋僧四明知礼。为天台宗第十七祖。四明山位于浙江鄞县之西南,知礼自咸平年间(998~1003)即住于此山山麓之延庆寺弘扬天台之教观,世人遂尊称为四明尊者或四明大师。(参阅“知礼”3464) p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