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触之心所。成唯识论卷三(大三一·一一中):“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然诸师对此说法亦有不同观点,有说“别法与心相应三和所生”者为触;故前述之以根、境、识三和为触者,则引契经所说之“三和即名为触”作其证。此外,说一切有部以“三和生触”立其宗义,经量部亦以根、境、识三者和合为触,而无别体,称为“三和成触”。[俱舍论卷十、成唯识论卷六](参阅“触”6802) p560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诸法实相的意思。三千是天台宗称一切诸法的话,也是很多的意思。...【于受用中善知其量】 p0751 瑜伽七十一卷十一页云:于受用中善知量者:谓如所受,于此时中,应可受用。于何时...梵语 paca karmendriyāni。五种造作业之根。又称五作根、五业根、五业。指数论二十五谛中第十四至十八等五谛。即:...(杂名)六十四书之一,译曰算转。见本行集经十一。...【真实出家】 p0919 瑜伽二十九卷二十页云:又若自能出离身中所有一切恶不善法;当知是名真实出家。...亦名:言人戒犯相、相言 子题:断事人 行事钞·尼众别行篇:“(一、正示相言)四分,诣官共争曲直。若断事人,下手...(杂语)以莲华之开合计时分之昼夜。须夜摩天之事也。大集经曰:此天用莲华开合以明昼夜。又云:赤莲华开为昼,白莲...【阿提阿耨波陀】 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大品云: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智论云:得是字阿罗尼菩...(杂名)称属于同宗同派之僧侣。...冥官的使者,即阎魔卒。...(图像)一丈六尺之佛像,化身之形。观无量寿经曰: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丈六 )下。...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漏已尽,神通明达。诸众圣其名曰:尊者阿难,...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舍离城中,有一梨车,名鞞罗羡那(秦言勇军)。譬如天与诸天女共...
今天我们讨论愿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上次我们谈到修净宗念佛法门要发愿,发愿所要参考的依据,是阿弥陀佛四十...
所以这方面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你对这些人情世故过分地去勉强的随顺,完全就耽误了自己的道业。这个常摄居士在八百年...
信众:请问师父,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的区别是什么?在净土法门如何去理解? 大安法师: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
净土法门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胜异方便,速疾解脱。 这跟之前讲的念佛往生,径中径又径有相似的地方,但角度不一样,一...问: 为什么修行者一定要受戒? 如本法师答: 凡夫修行的过程,不是执理废事,就是执事废理,不能行中道法门,因此...
修布施,最重要的是了解三轮体空的道理。三轮乃指:布施的法财或钱财、布施的人、受施的对象,具足这三轮才能成就布...
我国是胃病大国,在13亿人口中,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
我们在修行中经常会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往往会引发嗔恨的烦恼习气现前,面对瞋恨心你不能去对立,你不能跟他站在对立...
三和
【佛光大辞典】
上篇:三受业 | 下篇:三周授记 |
(术语)为二识以上共通之所依者。五识之四依中,除同境外,其余之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第六识之二依中,除染净...
三千实相
于受用中善知其量
五作业根
伽那那跋多书
真实出家
尼言人戒犯相
莲华时分
阿提阿耨波陀
法类
冥使
一丈六像
【大藏经】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大藏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大藏经】佛说出家功德经

把厌离婆娑,欣求极乐的心发起来

人情世故耽误了道业

净土法门如何理解「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

净土法门的至简至易
修行人为什么一定要受戒

如何在布施中达到三轮体空

肠胃的「四敌五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