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叉,梵语 yaksa。乃八部众之第三类。与罗刹同为毗沙门天王之眷属。又作八大药叉、夜叉八大将、八大天王、毗沙门八兄弟。即:(一)摩尼跋陀罗(梵 Manibhadra), 即宝贤。(二)布噜那跋陀罗(梵 Pūrnabhadra),即满贤。(三)半只迦(梵 Pāñcika),即密主、密身。(四)娑多祁哩(梵 ?atagiri),即威神、众德。(五)醯摩嚩多(梵 Himavanta),住雪山者,即应念。(六)毗洒迦(梵 Vi?akha),即大满、持法。(七)阿吒嚩迦(梵 ātavaka),即无比力、无比身。(八)半遮罗(梵 Pañcala),即密严。[摄大仪轨卷二、大日经疏卷五] p271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名数)怖魔,乞士,净戒,净明,破恶也。...(术语)五食之一。圣者以愿力资持身,修万行,故称为食。三藏法数二十四曰:愿食,谓修圣道之人,以愿持身,不舍万...为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所说之八大观自在菩萨。即:(一)金刚观自在菩萨,(二)与愿观自在菩萨,(三)数珠观自在菩...(术语)新受戒者,初付法名也。见禅林象器笺五。...【如来告涅槃处】 p0579 西域记七卷十二页云:伽蓝北三四里,有窣堵波。是如来将往拘尸那国入般涅槃,人与非人...(术语)善恶之业,必引苦乐之果,如天道之自然,故曰业天。儒所谓天道,即佛之业道也。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日...应当学,梵语 ?iksā-karanīya,巴利语 sikkhā-karanīya。乃应当守持戒法之义。又作应当学、一百众学。在四分律...谓对事物具有特殊之见识,或指具有特殊见识之人。又作具眼睛。禅林中,对能透见宇宙之原则,及一切现象之实相者,称...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因是六识中之前五识,故名五识。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识,色界的初禅天无鼻舌二...【饿鬼趣三种】 p1389 瑜伽四卷十一页云:又饿鬼趣,略有三种。一者、由外障碍饮食,二者、由内障碍饮食,三者、饮...为教化利益众生,观世音菩萨变现七种之身。即:千手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准胝观音、不...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
这以下是关键了理观的智慧。前面是讲到原因,就是因缘的善行。所有的因缘,理论上都可以成佛,但是如果你要快速成佛...问: 佛像为何还要开光? 正如法师答: 改革开放后,国运昌盛,佛法昌隆,佛像开光法会很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许多人...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临终三大要》...问: 值此末法时期,善知识难遇,众生不知念佛。弟子曾发愿帮一不信宗教的人进入佛门,但并不如愿。是否应该放弃?...
1.生平 善导大师(公元613---681年)诞生于隋大业九年,安徽泗洲(一说山东临淄人),年少出家。纵观大师一生德业,...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 一、信 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有一次,几只野兔偶然相遇,它们七嘴八舌地抱怨起自己的日子过得多么艰辛:又要躲着人,又要避开狗,还要防备着老鹰...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讲《西方合论》的第八,净处门。 什么叫净处呢?就是一个修学人,特别是修净土的人,你要...
八大夜叉
【佛光大辞典】
上篇:八大自在我 | 下篇:八大明王 |
(术语)言得入于佛道也,又得者证得,入者悟入也。维摩经问疾品曰:诸佛秘要无不得入。起信论曰: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比丘五德
愿食
观音曼荼罗八大菩萨
安名
如来告涅槃处
业天
一百应当学法
具眼
五识
饿鬼趣三种
七观音
【大藏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大藏经】悲华经

为什么拜佛称念佛名,就能够究竟成佛呢
佛像为何还要开光

死亡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发愿度人进佛门但并不如愿,是否应放弃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
惟贤法师《信解行证》
谁的人生没有痛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