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一心之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三智之果。又作三智一心、不思议三智。天台宗谓修习空、假、中三观,即可得三智;若依别教之次第三观,则依序可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但圆教之不次第三观,则可于一心之中同得三智,称为一心三智。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五中):“若因缘所生一切法者,即方便随情道种权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说即是空,即随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中道义者,即非权非实一切种智。例上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一切非权非实,遍历一切,是不思议三智也。”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六○中):“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昔北齐之慧文读此文,豁然悟圆理之极致,以之授慧思,慧思以之传智顗,智顗乃依之证得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等之圆理,遂成天台一宗之核心教义。[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二、佛祖统纪卷六] p23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梵语 apatrāpya。心所之名。“无愧”之对称。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怖畏己过,且引以为耻之精神作用。...(佛名)后来出世之佛谓弥勒佛也。...(名数)翻邪三归为一,重受三归有四:一、五戒之三归,二、八戒之三归,三、十戒之三归,四、具足戒之三归。受诸种...梵语 pratiniyama。为唯识宗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百法之一。定,指决定;异,指差别。谓一切事物之善恶因果各有差...十二头陀行之一,十六资具之一。谓于无人处即坐,不必只寻冢边、树下或露地而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载,随...戒本疏·三十舍堕法:“如枣汁梨浆,稠浊未分;此与时浆不别,何得非时而饮?且诸果之中,自有清汁;此是净浆,乍有...(菩萨)胎藏界虚空藏菩萨之左第五位密号曰秘密金刚、轮圆金刚、集起金刚。与大轮菩萨同本誓,主诸法能生之德。为黑...(譬喻)以一巾譬真性,以六结譬眼耳等六根,使知根本虽一,而由妄相分别生六根也。楞伽经五曰:佛告阿难:此宝花巾...【极简择法】 p1197 瑜伽八十三卷十页云:极简择法者:依此处所,简择契经等法故。所以者何?依止此故。又云:极简...【颇梨】 或云塞颇胝迦,此云水玉,即苍玉;或云水精,又云白珠。刊正记云:正名[(宰-幸)/卒]坡致迦,其状似此...【无漏见及无漏慧】 p1086 发智论七卷十三页云:云何无漏见?答:除尽无生智,余无漏慧。云何无漏智?答:除无漏忍...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我们参禅为什么开不了悟?就是偷心不死啊。其实话头无所谓死不死,之所以说死话头,是说一成不变一门心思就参这个念...
问: 感恩师父远道而来为我们讲经开示。我的问题是:善导大师关于正行与杂行,正行五专念,万修万人去,杂行千人修...佛教徒是采取中道的态度。这风水对我们凡夫来讲确确实实是有的,如果对一位证果的圣人如佛陀、菩萨、阿罗汉通通没用...
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如理思维到底是思维什么道理呢?简单地说,...问: 现在已经是少子化社会,少生小孩或不生小孩,真的会对不起社会吗?也有人主张地球人口已经很多,基于环保的考...
遂使垂手徒勤,倚门空望。上孤佛化,下负己灵。今生以及多生,一误而成百误。甘心苦趣,束手死门。无救无归,可悲可...
何为千僧斋? 千僧斋会,顾名思义,即同时布施一千名僧侣之意。古代帝王祈福消灾、册封太子、国庆国殇、旱涝保收、...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就是我们讲的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整个过程当中就是要回光返照。你不管是念佛、持咒、...
一心三智
【佛光大辞典】
上篇:一心三惑 | 下篇:一心三观 |
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刀途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
愧
后佛
五种三归
定异
随坐
非时浆清汁得饮
曼荼罗菩萨
六结
极简择法
颇梨
无漏见及无漏慧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参禅为什么开不了悟

念阿弥陀佛后,还念八十八佛,这是杂修吗
慧律法师:佛教徒对风水要持什么样的态度

【推荐】修行时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圣严法师:该不该多生小孩

不可甘心苦趣束手死门

佛教千僧斋的由来与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