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同体三惑。三惑又作三障,天台宗将烦恼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三种,此三者之惑障粗细虽有不同,然本体实为一。因于一心之中,具有此三惑,故须修三观以断三惑。此三惑即:(一)见思惑,指迷于三世之道理(见惑),与迷于现在之事象(思惑),两者并称见思惑。因能招感三界生死之果报,故属界内惑;又以其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三者所断之惑,故又称通惑。此惑可用空观来加以断除。(二)尘沙惑,比喻我人之惑障有若尘沙之多,故称尘沙惑。菩萨应知十法界众生具有无边之惑障,及对治众生惑障之无量的教法,然因菩萨以空观破除见思惑,而易执著于空理,以致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无边之差别相,故此类尘沙惑又称著空惑。又因此惑仅为救度众生之菩萨所特有,故又称别惑。此惑共通于界内、界外,可用假观来对治。(三)无明惑,乃昧于“万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之烦恼,故属界外之惑障。上述之别惑可由假观对治之,而此惑则可由中观断除。盖将以上三惑次第由三观分别断除,系别教之说法。若以天台圆教而言,三惑既为一体,仅须以一心三观之法门对治即可,而无须次第分别破除。[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 p22
佛教词典 > 佛光大辞典 > 正文
【识】 p1431 瑜伽一卷十页云: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二解 瑜伽六十三卷十二页云:余识、名识。谓于境界,了别...乃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的常用语。三论宗与禅宗均常用此一用语或概念以接引学...(动物)文殊所乘。五灯会元九(文喜章)曰: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李长者华严经论四曰:文殊乘狮子者,...(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一愿也。愿念佛行者,由于佛之功德而诸根具足也。...【除色想】 p0910 大毗婆沙论四卷五页云:问:有多处说除色想言,谓此处说:入无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广说。大...【成就】 p0665 如三种成就中说。 二解 无性释七卷十四页云:所作皆办,故名成就。...密家于行法时,先作结界,其次为建立本尊之道场而修观法,称为道场观、密教道场观。即真言行者修瑜伽妙行时,先观想...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法华义疏卷十(大三四·五九六中):“六情不能量,故名...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1919~)东北辽宁人,俗姓谷。自幼茹素,不沾荤腥。十岁依鄞县(浙江)天童寺清一和尚出家,十一岁于天童寺受戒,...(术语)法之幽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又曰: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普贤行愿品...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积经卷第四 大宝积经卷第五 大宝积经卷第六 大宝积经卷第七 大宝...
明朝时有一个小沙弥,住在普陀山的寺庙里。 有一天,小沙弥心血来潮,想到郊外走走。他远眺普陀山最高峰,心想普陀...
天气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里边,可能比这还冷。古人说:不到开悟不住山,不破本参不闭关。像我们现在这...1、忍得住孤独 人生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忍得住孤独,尤其是在创业之初,很多时候为了达成目标,可能别人在休息时,我...经常会有人问我对某人或某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并要给出个评论,这真是让我哭笑不得。我一天忙得晕头转向,有的时候是...
中国人好吃,会吃,数千年来,也凝练了很多关于吃的智慧,比如:病从口中入,寒从脚下生。饥不暴食,渴不狂饮。饭吃...
佛教素食观的核心内涵 佛教从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出发,明确提出不得食众生肉。认为一切生命依业受生,前世的生活...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眼朦胧又是谁?(清顺治) 这首偈语,出自清朝顺治皇帝的〈赞...从前有一个人走过大池塘边。看到水底有金色的影子,很像黄金。 他立即跳入水里要找那黄金,他把水中的泥土捧一捧的...
一心三惑
【佛光大辞典】
上篇:一心二门 | 下篇:一心三智 |
全一卷。陈那作,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有诸译本,如汉译藏经中陈代真谛所译之无相思尘论一卷、西...
识
四句百非
金毛狮子
诸根具足愿
除色想
成就
道场观
无量
三无差别
觉光
甚深
【大藏经】【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藏经】大宝积经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什么样的修行人才能住山
人生的十度修炼
认真做事不去评论是非

佛经中揭秘九种常见病的病因

佛教素食观对于改善生态的巨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