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论三十九卷一页云:问:诸行自性,有转变不?设尔何失。若有转变;云何诸法不舍自相?若无转变;云何此中说有住异?答:应说诸行自性,无有转变?问:若尔;何故此中说有住异?答:此中住异,是老别名;非谓转变。如生名起,无常名尽;老名住异,应知亦然。复次有因缘故,说无转变;有因缘故,说有转变。有因缘故无转变者:谓一切法,各住自体、自我、自物、自性、自相,无有转变。有因缘故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得力时生,失力时灭;得士用时生,失士用时灭;得增上时生,失增上时灭;得功能时生,失功能时灭;炽盛时生,萎歇时灭;增进时生,衰退时灭;兴举时生,堕落时灭;猛利时生,迟钝时灭;滋茂时生,枯瘁时灭;和合时生,离散时灭;故有转变。复次转变有二种。一者、自体转变,二者、作用转变。若依自体转变说者;应言诸行无有转变。以彼自体。无改易故。若依作用转变说者;应言诸行亦有转变。谓法未来,未有作用;若至现在,便有作用;若入过去,作用已息;故有转变。复次转变有二种。一者、自体转变,二者、功能转变。若依自体转变说者;应言诸行无有转变。以彼自体,无改易故。若依功能转变说者;应言诸行亦有转变。谓未来世,有生等功能,现在世,有灭等功能,过去世,有与果功能;故有转变。复次转变有二种。一者、物转变,二者、世转变。若依物转变说者;应言诸行无有转变。以物恒时无改易故。若依世转变说者;应言诸行亦有转变。谓有未来现在过去世改易故。既有转变;说有异相,无违理失。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术语)又曰五趣,五道等: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种之境界。此中自天趣别开阿修罗,故为六趣。对于弥陀之净土...摄取众生之愿。为三愿之一。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关利益众生之本愿。又作摄生愿、利众生愿。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无漏见及无漏慧】 p1086 发智论七卷十三页云:云何无漏见?答:除尽无生智,余无漏慧。云何无漏智?答:除无漏忍...【同类因与遍行因四句分别】 p0614 俱舍论六卷二十页云:若由种类,果亦似因;此果所因,乃名同类。故作是问:...【永出】 p0495 杂集论八卷十四页云:何故名永出?永出诸缠故。此依断诸缠说。谓已生者,皆远离故。...【欲界心所几定俱生】 p0989 俱舍论四卷七页云:此中应说于何心品、有几心所、决定俱生。颂曰:欲有寻伺故;于善心...(地名)尼连禅河之异名,此河中有龙住,故名。在金刚座之东而不远。破僧事五曰:尼连禅河龙名伽陵伽,此云黑色。以...【名有】 p0585 大毗婆沙论九卷六页云:名有,谓龟毛、兔角、空花鬘等。...塔之一种。佛住世时,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给孤独长者为供养佛之爪、发所立之塔,为造塔之始。[十诵律卷五十六] ...(譬喻)譬物之多者。维摩经法供养品曰: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又】(人名)释尊五姓之一...又作提倡、提纲、提要。提纲唱要之意。即禅林向学徒拈提宗门之纲要。一般多就古德之语要而唱说之,故又称为拈古、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嘉兴藏流通本)...
今天我们道场白华庵,要给大家讲一下拜佛这个事儿。之所以今天突然间换了个题目,是因为近期有一些来朝山的信徒,他...师父,我来了昨日21时,印顺来到弘法寺后山本焕长老化身窑前,拈香,祭拜。昨夜,是印顺连续第四晚来为本焕守灵。 ...一般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族群而独自生存,出家佛弟子宗教的生活形态,虽与世俗人有所不同,或速离喧闹,同居静处,过...
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心中,没有距离。 观世音大士证得耳根圆通,由此身心微妙周遍法界,一身即是无量身。 问:观世音...
我们起心动念有好多过失,用经对照自己的心、对照自己的行为心即是念头,行为即身口所做的用经上跟你的心里、跟你的...问: 顶礼法师。我心里很痛苦,小时父母离异,我被判给了父亲。父亲对我比较冷淡,我前面的二十几年不快乐。现在我...徒弟去见师傅:师傅!我已经学足了,可以出师了吧? 什么是足了呢?师傅问。 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那么,装一大...生活中,有人被他人捉弄或陷害,于是把称对方是小人,便从心里产生怨恨,甚至总向伺机报复。这,断然不可!细想,他...
诸行自性无有转变
【法相辞典】
【诸行自性无有转变】 p1357
上篇:诸欲过患八种 | 下篇:诸天神等非归依处 |
(经名)Gaṇḍa-vyūha,华严一乘义私记曰:梵云健拏骠诃,华言健拏,严言骠诃。...
五恶趣
摄众生愿
无漏见及无漏慧
同类因与遍行因四句分别
永出
欲界心所几定俱生
龙河
名有
爪塔
甘蔗
提唱
【大藏经】【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大藏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藏经】【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上香拜佛皆是道
印顺大和尚:师父圆寂日正是12年前带我出家时
佛教五戒与社会秩序的维持

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在,是什么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