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四十巻十三页云: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神通力。或为恐怖,或为引摄。谓为乐行诸恶行者、方便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谓诸恶趣、小那落迦、大那落迦、寒那落迦、热那落迦。既示现已;而告之言;汝当观此,先于人中造作增长诸恶行故;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非爱苦果异熟。彼见是已;恐怖厌患,离诸恶行。复有一类无信有情、菩萨众中,随事故问。彼作异思,拒而不答。菩萨尔时、或便化作执金刚神,或复化作壮色大身巨力药叉,令其恐怖。由是因缘,舍慢生信,恭敬正答。其余大众、闻彼正答,亦皆调伏。或现种种神通变化,或一为多,或多为一。或以其身、穿过石壁山岩等障,往还无碍。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现无量种神变差别。或复现入火界定等。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方便引摄,令诸有情、踊跃欢喜;诸未信者、方便安处信具足中。诸犯戒者、方便安处戒具足中。诸少闻者、方便安处闻具足中。多悭悋者、方便安处舍具足中。诸恶慧者、方便安处慧具足中。如是菩萨、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术语)梵语僧那,译曰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自...(人名)Sudāya,Sudāna,又作须陀,须陀那,沙弥名。译曰善施。俱舍光记十四曰:苏陀夷,此云善施。年始七岁。佛...【菩萨五相与六到彼岸相摄】 p1135 瑜伽四十七卷五页云:问:菩萨五相、六到彼岸、何到彼岸摄何等相?答:菩萨哀愍...摄论,即摄大乘论,谓收摄一切大乘圣教法门要义,集而辨之。据法宝标目载,此论乃无著菩萨所造,天亲(世亲)、无性...(术语)对于断见思惑离三界,于界外净土受变易生死之法身菩萨教断无明而成佛之法门也。天台立四教,藏通之二教为界...翻译名义云七种定名: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 一、三摩呬...(术语)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一。十回向之位也,在此位始正修中道观,故名为道。能生佛果,故名为种。四教仪曰:十回...子题:念知日月、念知食处、念知受戒时夏数、念知衣钵受净、念知食同别、念身强羸、白月、黑月大、黑月小、不受请法...又作八还辨见。还者,复之义。世间诸变化相,各还其本所因处,凡有八种,称为八还。辩,为分别之义;见,即能见之性...【刹摩】 正音掣多罗,此云土田。净名略疏云:万境不同,亦名为刹。垂裕云:盖取庄严差别,名之为刹。此乃通指...(衣服)一作衲衣。云粪扫衣。拾取人弃不顾与粪扫均之贱物,缝纳为法衣,故名粪扫衣,亦名纳衣。比丘着之,十二头陀...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拈华于灵山会上,...
以今生的修行,总有点戒定的功夫,也信点因果,也努力地修行,但是对念佛法门不能产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那你今生...一天,佛陀带领弟子们入舍卫城托钵,途中看到一名梵志望着自己田中已经成熟、可以采收的稻米,面露欢喜之情。佛陀问...问: 尊敬的师父您好,现如今人与人之间有好多矛盾,这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慧广法师答: 如果你仔细观察生活...修行的意义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到山里去,或是关起门来在寺院里才能修行。事...
念头未起,灵然清净,本无我人,此其所以一切病患奈何他不得。岂惟病患奈何他不得?纵十方诸佛,尽其神力,亦摸索他...
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这些习气我们就可以判断自己或他人究竟是从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有一位大商主子名叫亿耳,与同伴一起入海采宝,自海中得宝返回,与同伴别宿,因...回头好,回头好,持斋念佛随身宝。 有有无无都麻烦,劳劳碌碌几时闲? 人生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古今今...
现通引摄
【法相辞典】
【现通引摄】 p0954
上篇:现在言依 | 下篇:现等觉甚深 |
五识与八识。五识是眼、耳、鼻、舌、身;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
四弘誓愿
苏陀夷
菩萨五相与六到彼岸相摄
五摄论
界外教
七种定名
道种性
六念法
八还辩见
刹摩
纳衣
【大藏经】【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大藏经】佛说无量寿经
【大藏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今生错失净土,六道劫数长远
世间上有五件事无法避免与脱离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
圣严法师《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病患中发明心地

如何判断自己是哪一道投胎转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