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据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小乘之三宝即:(一)小乘佛宝,指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所示现之丈六紫金相。盖如...行宗记·释九十单提法:“刍摩是梵语,亦即草名,未知所译。”(戒疏记卷一五·一八·一○)...禅林用语。闭口之意。即不讲无意义之语。盖真实之佛法,非言语所能表诠详尽,故若执着言语,则易成为修行佛道之障碍...【坚固粗重】 p1028 雑集论十卷十三页云:坚固粗重者:谓无涅槃法者,如其所应,所有戏论麁重等性。...(名数)与九曜同。执者执持之义,随逐诸曜日时而不相离也。大日经疏四曰:九执者,是执持义。...为四相之一。住,梵语 sthiti。为说一切有部及法相宗心不相应行法之一。有为法于生灭之间相续不断,使法体于现在暂...(杂语)至极之静虑。谓禅定也。圆觉经曰: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无上】 p1045 瑜伽八十三卷四页云:卽此大师,亦称无上。映蔽一切声闻,独觉,下中乘故。又云:言无上者,于所知...阿输迦,梵语 a?oka 之音译。又作阿叔迦树、阿舒伽树。意即无忧树。学名 Jonesia asoka Roxb。属豆科之植物,产地分...(书名)五卷,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唐义净译。护法菩萨造,释天亲所造之二十唯识颂。...(术语)又云凡圣不二。从事相言之,则有六凡四圣之十界差别,由其理性言之,则无差别平等也。宝藏论曰:凡圣不二,...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实。然则修促共尽,小大同期,而金字丝编、缃...
你要知道怎样叫「念佛」。念头是真的放在「佛」,那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很多人是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善男子!有四善事,获得恶果。何等为四?做四种善事,会招致恶果,哪四种呢? 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 二者,为...
再介绍唯识的观法:唯识五重观。怕初听同学不了解,我浅浅的说。 第一、遣虚存实观 虚就是遍计执、执着。怎么虚呢?...
在楞严经当中就是说,你整个修行的起跑点,第一个出发点是很重要。起跑点错了,你整个后面全部错了。就是你要依止不...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君子、小人,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用道德修养衡量人高...你没有真正去体验自己的生命,也没有真的想要体验属于生命深层的部分;仅仅依凭思想、理路的方式去思索,而希望生命...
当我到台湾动手术开刀的时候(一九九六年元月),我发了一个愿,很简单,我说:地藏菩萨加持我,别死在医院。为什么...所谓的「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舒卷自如,一般人往往是能伸不能屈,那便是大缺点。先要自我肯定,才能受人肯定;先要...
于怨害有情所修摄受想
【法相辞典】
【于怨害有情所修摄受想】 p0754 瑜伽四十二卷八页云: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摄受想?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为一切有情之类,发菩提心;摄受一切有情之类,皆为亲眷。我应为彼作诸义利。我今不应本于有情欲作义利,而当于彼不忍怨害,作非义利。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灭除他想;住摄受想。依摄受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上篇:于怨害有情所修无常想 | 下篇:于法三摩地善巧菩萨相 |
指对于同一境界,由于见者心识之不同,其所抱持之观点亦因而大异其趣。又作一处四见、一境四见、一境四心。乃唯识学...
小乘三宝
刍摩
合取口
坚固粗重
九执
住相
极静
无上
阿输迦树
成唯识宝生论
凡圣一如
【大藏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大藏经】妙法莲华经
【大藏经】正法念处经

善用这个念头,是心就是佛
做这四种善事会招致恶果

唯识五重观

【推荐】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

君子小人就在一念之间
圣严法师《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