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修道依三界身】 p0903 大毗婆沙论二十五卷十七页云:如是修道、依三界身;说一道者,言三界身、修道是一。说...用周无碍、相遍无碍、寂用无碍、依起无碍、真应无碍、分圆无碍、因果无碍、依正无碍、潜入无碍、圆通无碍。...【楼夷亘罗】 清净平等觉经翻世饶王,无量寿经翻世自在王。...位于山东济南城南。山壁凿有凸形佛像,大小不下千余,故有此称。原名历山,相传昔时虞舜曾于此耕作,故又称舜耕山。...(术语)经中之篇章曰品。梵曰跋渠Varga,巴Vaggo,译作品。别之义也。...【趣向事】 p1326 瑜伽八十四卷十三页云:能生五趣;于诸趣中,能和合故;名趣向事。...(物名)梵名,译曰小刀。大日经五曰:所有诸奉教,皆羌揭梨印。慧琳音义三十六曰:羌揭梨,唐云小刀。似报持之印信...(一)斥退恶魔,守护善法之二十位天神,名称如下:梵天、帝释、毗沙门、持国、增长、广目、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散脂...【五境】 又名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五法,指为五根所取的五种客观对境,亦为五识所缘的五种境界。即:色境、...梵语 mama-kāra。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全称我所有。 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指变化之人。即经由神通力而变化显现之人。如佛、菩萨为济度各类众生,常随机变化为各种人形。法华经法师品(大九·...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与大苾刍众俱,谓过数量...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莫(mo)悉(xi)怛(da)哩(li)野(ye)地(di)尾(wei)迦(jia)南(nan)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教戒律,便是依据佛性平等的原则所制订上自诸...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的过患最大,它的果报是什么?面貌丑陋、多病、短寿,同时它是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嗔心...一群目瞪口呆的屠宰场工人,拒绝宰杀一只跪地求饶的大水牛。 人类一直以为动物是不会哭泣,可是那只水牛真的像个婴...
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 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
自称湛山老人的倓虚法师是中国佛教界盛传的三虚虚云和尚、太虚大师、倓虚法师之一,于民国初年开始,弘法东北各省,...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就是大慈大悲。你能大慈大悲,你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能大慈大悲,他也是观世音菩萨;我能大慈大悲...
凡修行人,当在自己家中修,不必定到林中修。若皆到林中修,何有此大屋可容,人多则林中缴用多,诸人奔走辛苦,家中...问: 尊敬的法师请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平时做人行德积善的关系,不行善积德只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衍...
求受菩萨净戒
【法相辞典】
【求受菩萨净戒】 p0696 瑜伽四十卷十七页云:又诸菩萨、不从一切唯聪慧者,求受菩萨所受净戒。无净信者,不应从受。谓于如是所受净戒,初无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有悭贪者,悭贪蔽者,有大欲者,无喜足者,不应从受。毁净戒者,于诸学处无恭敬者,于戒律仪有慢缓者,不应从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于他违犯不堪耐者,不应从受。有懒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躭着日夜睡乐倚乐卧乐,好合徒侣,乐喜谈者,不应从受。心散乱者,下至不能构牛乳顷善心一缘住修习者,不应从受。有暗昧者,愚痴类者,极劣心者,诽谤菩萨素怛缆藏及菩萨藏摩怛履迦者,不应从受。
上篇:求自心智 | 下篇:求有有情由食摄受 |
【自性圆成实】 p0600 世亲释四卷十六页云:自性圆成实故者:谓有垢真如。...
修道依三界身
十无碍
楼夷亘罗
千佛山
一品
趣向事
羌揭梨
二十天
五境
我所
变化人
【大藏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藏经】大乘起信论
【大藏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杀生之业这么可怕,还可不戒吗
嗔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水牛含泪下跪求饶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湛山倓虚大师传
什么是观世音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