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八十卷十页云:由三种相、应知心清净相。一者、不得相故。二者、无为相故。三者、种姓相故。若由别异,如理勤修,求心清净;不能证得。若由如是如理勤修;便能证得。又不观见言说自性,见真如相。此由九种相,当观无为相。一者、不行世故。二者、非如在灭尽定。言说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故。是无二相。三者、非生身相故。四者、超过生身因自性相故。五者、超过当来生故。六者、超过死没故。七者、超过剎那展转不远离故。八者、超过趣转易故。九者、超过业烦恼行故。此中种姓相,当知是无学界相。于现法中,超过五事。一者、超过所作。二者、超过非所作。三者、超过所作加行。四者、超过所作非加行。五者、超过非所作加行。于后法中、超过六事。一者、超过能发起后有行。二者、超过彼行。三者、超过彼果生。四者、超过依彼衰盛。五者、超过于彼所依一切无记动摇中,修学期愿受用。六者、超过彼所依自体差别。复由四位九相,应知种姓相。何等四位?一、不清净位。二、清净位。三、通达位。四、究竟位。云何九相?谓不清净位,于一切相,等随行故;譬如虚空。若清净位,平等一味,及身心远离。若通达位、随顺趣究竟。由一切烦恼自性离系离垢故;超过萨迦耶见、及超过彼为根本诸恶见趣。若究竟位、安乐成满;及超过三种变坏。何等名为三种变坏?一者、老死等变坏。二者、颠倒处变坏。三者、清净退失变坏。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生因”之对称。生近果与正果之因,称为生因;引远果与残果之因,称为引因。就内种而言,以现在之种子生现在之身,...(譬喻)以喻淫欲之捕人也。智度论十四曰:淫罗网,人皆投身。...(术语)二无知之一。根性闇昧,不知事物之道理,法门之义理也,即智慧之劣者。是无始以来不学之结果也。但此无知非...【四谛自性】 p0439 大毗婆沙论七十七卷五页云:问:如是四谛自性云何?阿毗达磨诸论师言:五取蕴、是苦谛,有漏因...(709~778)唐代僧。申州信阳(位于河南)人,俗姓王。或谓师系明州(浙江鄞县)人。幼年即出家,涉游讲肆,后师事...(杂名)药名。正名阿罗底蓝婆Ratilambha,译曰得喜乐。涂身去患得喜之义。见华严探玄记二十,慧苑音义下。...(植物)Niṣkāla,树名。译曰不黑,不时。见慧琳音义。...维摩经十喻之一。浮云聚散不定,变幻莫测,以此比喻人身如浮云,须臾变灭。[维摩经方便品] p4161 请勿翻制...【无常苦空无我各有三种】 p1097 辩中边论中卷二页云:颂曰:无性与生灭垢净三无常。所取及事相和合苦三种。空亦有...位于热河朝阳南塔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破土,四十六年落成,后续有增建,占地万余平方公尺。寺中有佑顺寺碑记...【事边际所缘作意】 p0802 瑜伽十一卷十六页云:事边际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缘边际。过此...普门品(日诵式版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忉提耶子首迦长者言:「首迦长者!我当为...有学僧问寂室禅师道:请问老师!在禅门中,应该具备些什么条件,才能进入禅道? 寂室禅师回答道:狮子窟中无异兽,...问: 如何对境? 梦参老和尚答: 这位道友问我:如何对境?不起分别心,这个可难了,达到如如不动,成佛了。我们对...有一位在森林里修行的人,非常的纯净,也非常的虔诚,每天只是在大树下思维,冥想,打坐。 一天,他打坐感到昏沉,...
上一次跟大家讲《四十二章经》,财色招苦。因为我们每个人,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都是从财、色。我经常说,...
接手书,知夫人身婴贵恙,已经月余。用药颇难,诸医束手。当此时机,正好用万病总持之阿伽陀药。阁下每以此药,普施...
修行,最主要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有信心、要有道心。信心没了,做什么都不成。最主要的、根本的东西丢了,没了,怎...
我们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对我们内心的状态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假设没有第七意识,你会说:那我为什么会有欲...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我们前面花了大概两堂课的时间来学习业果,这一段就是它的总结...
心清净相
【法相辞典】
【心清净相】 p0353
上篇:心一境性 | 下篇:心意识差别 |
【预流向】 p1232 显扬三卷十页云:一、预流向。谓如有一、纯熟相续,超过一切外异生地,入正性离生。若未证得初预...
引因
淫罗
不染污无知
四谛自性
法进
阿蓝婆
尼迦罗
浮云
无常苦空无我各有三种
佑顺寺
事边际所缘作意
【大藏经】【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大藏经】【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藏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学禅者应注意的十事
如何对境不起分别心
被责骂也是一种幸福

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能治或不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

「上根人」看电视,「下根人」进禅堂

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但也是众妙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