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论七十七卷五页云:问:如是四谛自性云何?阿毗达磨诸论师言:五取蕴、是苦谛,有漏因、是集谛,彼择灭、是灭谛,学无学法、是道谛。譬喻者说:诸名色、是苦谛。业、烦恼、是集谛。业烦恼尽、是灭谛。奢摩他、毗钵舍那、是道谛。分别论者作如是说:若有八苦相;是苦,是苦谛。余有漏法、是苦,非苦谛。招后有爱、是集,是集谛。余爱、及余有漏因、是集,非集谛。招后有爱尽、是灭,是灭谛。余爱尽、及余有漏因尽、是灭,非灭谛。学八支圣道、是道,是道谛。余学法、及一切无学法、是道,非道谛。若作是说:诸阿罗汉、但成就苦灭二谛,不成就集道二谛。所以者何?招后有爱、诸阿罗汉已断尽故。学八支圣道、得阿罗汉果时,皆已舍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若堕自相续五蕴,若堕他相续五蕴,若有情数及无情数诸蕴,如是一切,皆是苦,是苦谛。修观行者起现观时,唯观堕自相续五蕴为苦;不观堕他相续五蕴、及无情数诸蕴、为苦。所以者何?逼切行相,是苦现观。堕他相续、及无情数蕴、于自相续,非逼切故。彼生智论,作如是说:自相续蕴,极自逼切,非他相续、及无情数蕴。非离自身,他及非情,能相逼切。无自身者,他及非情,何所逼切。故现观时,唯观堕自相续五蕴为苦;非余。若堕自相续五蕴因,若堕他相续五蕴因,若有情数及无情数诸蕴因,如是一切,皆是集,是集谛。修观行者,起现观时,唯观堕自相续五蕴因为集;不观堕他相续五蕴因、及无情数诸蕴因、为集。若堕自相续五蕴尽,若堕他相续五蕴尽,若有情数及无情数诸蕴尽,如是一切,皆是灭,是灭谛。修观行者,起现观时,唯观堕自相续五蕴尽为灭;不观堕他相续五蕴尽、及无情数诸蕴尽、为灭。若堕自相续五蕴对治,若堕他相续五蕴对治,若有情数及无情数诸蕴对治,如是一切,皆是道,是道谛。修观行者,起现观时,唯观堕自相续五蕴对治为道;不观堕他相续及无情数诸蕴对治为道。如是说者,若堕自相续五蕴,若堕他相续五蕴,若有情数及无情数诸蕴,如是一切,皆是苦,是苦谛。修观行者,起现观时,皆观为苦。问:逼切行相,是苦现观。堕他相续、及无情数蕴、于自相续,既非逼切;修观行者起现观时,何故亦观为苦?答:设彼于自不能逼切;亦观为苦。所以者何?无始时来,于一切苦,皆起无智。为对治彼,皆应起智。无始时来,于一切苦,皆起犹豫。为对治彼,皆应起决定。无始时来,于一切苦,皆起诽谤。为对治彼,皆应起信。故应遍观一切为苦。况彼于自亦能逼切。所以者何?若有为他所打触者;亦生大苦。岂非逼切。若有空中木石瓦等、堕自身上,亦生大苦。岂非逼切。既有逼切自相续义;故现观时,亦观为苦。若堕自相续五蕴因,若堕他相续五蕴因,若有情数及无情数诸蕴因,如是一切,皆是集,是集谛。修观行者,起现观时,皆观为集。若堕自相续五蕴尽,若堕他相续五蕴尽,若有情数及无情数诸蕴尽,如是一切,皆是灭,是灭谛。修观行者,起现观时,皆观为灭。若堕自相续五蕴对治,若堕他相续五蕴对治,若有情数及无情数诸蕴对治,如是一切,皆是道,是道谛。修观行者,起现观时,皆观为道。如是名为四谛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佛名)过去七佛之第四。又贤劫千佛之第一。...【种种界智力作业】 p1262 瑜伽五十卷三页云:如来所有种种界智力、于诸有情劣中妙界部分差别,如实了知。于诸有情...【非鄙爱】 p0712 瑜伽八卷十五页云:不以余手触等方便,而出不净故;名非鄙爱。...(一)为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之略称。为阐说虚空性、心性、菩提性、陀罗尼性等义理之密教经典。(参阅“守护国界主陀罗...指三种宜供养者,即:(一)如来应供养,此因如来乃自利利他圆满而为世之最尊者。(二)阿罗汉应供养,因阿罗汉已了尽生...(物名)又曰人头幢。大日经所云檀荼印也。...禅林用语。即由脚底下生起黑烟,以致看不见任何东西;于禅林中,表示向外追求佛法,犹如脚下生烟,徒然使本来自我更...【勤学自戒成就三种圆满】 p1224 瑜伽四十一卷二十一页云:如是菩萨、依止一切自毗奈耶,勤学所学,便得成就三种圆...(物名)又曰花笼。以金属编竹造之。如浅笼者,其形似皿,故亦曰花皿。于此盛种种彩纸所制之莲瓣,又或叶,行道而散...【内有色想】 p0366 集异门论十九卷二页云:内有色想者:谓彼于内各别色想,未远离,未别远离;未调伏,未别调伏;...菩萨任意而生之变化身。...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一、十种三业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
在佛陀的教导中,我们了解身心是无法分割的。身即是心,心即是身,身心相互连结,两者无法分开,因此,愤怒不仅仅只...
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佛陀在罗阅只耆阇崛山时,一日,城中有五十位长者子亲诣佛所,礼拜佛陀,并且请佛为众说法。佛陀慈悲应允,为大众开...
我们如果修行念佛法门,奉行净业三福,但为世间的尘劳业缘所夺,不能专注在念佛法门上,这是我们的业障。这个业障实...
问: 佛经开篇常常说一时佛在什么什么地方,与多少多少与会者讲法。为什么所有的经典里面只用一时?佛为什么不说这...人们常把寺院和庙宇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两回事。寺院虽然已中国化了,但毕竟是外来的,是专门供佛、敬佛的道场。佛...
有白昼就必定有黑夜,所以就必须要为黑夜的到来作准备;有夏天的暑热就一定会有冬天的寒冷,所以就一定要为冬天的寒...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实际上就取决于至诚心。第十八愿十声都能往生,但是它的前提要有至诚心: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四谛自性
【法相辞典】
【四谛自性】 p0439
上篇:四应证法 | 下篇:四谛何相 |
指密教之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略称两部。于“一心法界”之上,立理平等与智差别二门,以显其理智之应用无穷。诠说智...
俱留孙
种种界智力作业
非鄙爱
守护经
三应供养
檀荼幢
脚下烟生
勤学自戒成就三种圆满
花筥
内有色想
意生化身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藏经】华严经·净行品
【大藏经】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身心一如相互连结

悉达多太子的成道之相
比丘闻莲喻坚固道心

【推荐】借恶缘作为往生净土的增上缘

佛经开头的「一时」到底是哪一时
寺院和庙宇是一回事吗

我们怎么去为死亡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