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集论五卷十六页云:不相离相应者:谓一切有方分色,与极微处,互不相离。由诸色等、极微所摄,同一处所,不相离故。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梵语 ?āstra。音译设娑怛罗。意译效、训。即圣人垂训,众人效之;或谓圣人被泽于下者之言。亦即能诠之言教,为始于...(杂名)僧之雅名也。释氏要览上曰:古今儒雅,多呼僧为支郎者。高僧传云:一魏有三高僧,曰支谦支谶支亮。于中谦者...(印相)译曰剑印。慧琳音义三十六曰:朅伽,唐云剑。...亦名:五法四依邪正对明 子题:相似语、妄语、鱼肉制断邪正 含注戒本·十三僧残法:“佛在罗阅祇时,提婆达故执五法...(术语)十二部经之一。梵云阿波陀那。经中说譬喻而令晓悟义宗所在者也。正理论四十四曰:言譬喻者,为令晓悟所说义...(术语)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决定在诸法之中,故名法定。...【喜觉支】 p1164 法蕴足论七卷十六页云:云何喜觉支?谓世尊说;大名当知;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语表业】 p1283 成唯识论一卷十四页云:语表亦非实有声性。一剎那声、无诠表故。多念相续,便非实故。外有对色、...指八种圣谛。又作八圣谛。(一)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有作之四谛为小乘之观谛...唯识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一)信,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有信实有(于诸法实事之理中,甚深信忍)、信有...(术语)袈裟之总名。惭愧之德,能防众恶,如衣服。宝积经九十三曰:须衣为得无上惭愧衣故。维摩经佛道品曰:惭愧之...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之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维摩诘所说经...
一、五台山 清凉圣地 风光独秀 五台山,又称清凉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华严经》云:东...
佛的真实的智慧是可以解脱生死的,而现在外道呢?著于言语,言语它是三苦的根本,意思就是说,外道只知道去虚妄执著...
佛陀告诉我们: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我们人类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的生命,也就是说,爱,是生命的...今天是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陀涅槃之日,佛陀入涅槃,辞别众生,回归常寂光净土,剩下未度的众生,就留待弥勒佛来度...
每个人由于自己所受的教育程度、思想修养以及成长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他们往往以自己固...早上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一个渔夫到了河边,在岸上他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他的脚下,后来找出来是一小袋的石头。...
《华严经兜率偈赞品》: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很少有空闲时间去静...
你看玄奘大师那么艰辛去印度取经求法,我们今天佛法送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对佛法会怎么样呢?会非常非常的怎么样,那...
不相离相应
【法相辞典】
【不相离相应】 p0333
上篇:不与取者相 | 下篇:不现前供养 |
子题:破羯磨僧在加法界内、破法轮僧通界内外 戒本疏·十三僧残法:“就界内外明者, 羯磨僧破 , 要在加法界内 ,...
教
支郎
渴誐印
助破僧违谏戒缘起
譬喻经
法定
喜觉支
语表业
八谛
十一善
无上惭愧衣
【大藏经】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大藏经】【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佛教四大名山与十小名山

往生是现在的事,不是临命终的事

情关难过,欲界难出
妙莲老和尚《持戒念佛》

容人与结缘
一袋宝石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