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三十卷十七页云:云何名为寻思彼理?谓作是思:若内若外,都无有我有情可得,或说为净,或说不净。唯有色相,唯有身形;于中假想施设言论,谓之为净,或为不净。又如说言:寿暖及与识,若弃舍身时;离执持而卧,无所思如木。既死没已;渐次变坏,分位可知。谓青瘀等、乃至骨锁。今我此身,先业烦恼之所引发,父母不净,和合所生,糜饭等食之所增长;此因、此缘、此由借故;虽暂时有诸净色相,似可了知;而内身中若内若外,于常常时,种种不净,皆悉充满。如是名依世俗胜义及以因缘观待道理,寻思彼理。复作是思:于此不净,若能如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如是欲贪,定应当断。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寻思彼理。复作是思:如世尊说:若于不净,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是至教量。我亦于内自能现见于诸不净,如如作意思惟修习,如是如是令欲贪缠,未生不生,生已除遣。是现证量。比度量法,亦有可得。谓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对治法,可于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如是名依证成道理,寻思彼理。复作是思: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谓修不净,能与欲贪作断对治;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唯应信解。如是名依法尔道理,寻思彼理。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众生二种根性之一。指不随他人教语,任由己意而行者。反之,随顺他人教语而行者,称为爱行。众生机品虽有万差之别,...佛之言说。与佛说、金口等同义。依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五载,佛之所说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之三语。佛语法...凡二卷。撰者不详。于日本享保三年(1718)印行。即集录各宗传承之次第。计收小乘二十部、十诵毗昙萨婆多宗、四分律...含注戒本·九十单提法:“佛在拘睒毗,阐陀欲犯戒。比丘谏言莫作此意,不应尔。不从他谏,即犯诸罪。比丘以过白佛,...(譬喻)身譬车,识比牛。智度论十九曰:如车有两轮,牛力牵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缘,以成身车。识牛所牵,周旋往返...指东北方。又作伊舍尼方。于密教中,有所谓守护佛法之八方天,即于世界之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以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为具有恒常性之三法。即:(一)本性常,谓法身本性常住,无生无灭。(...一切种妙智者,谓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云何于蕴界处一切种妙智性具足?谓于蕴等...于一切法计来者,略说有十二辈,云何十二。 一、于如来计来,此有二十种: 一、净五阴和合中计 如犊子部...(术语)忿怒尊即明王也,如不动尊现奋怒之形相,教令法界,故称之为明王。...【不生断】 三断之一。烦恼尽时,三途恶道之苦果永不生,不生即断灭也。此谓之不生断。...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大佛顶首楞严咒...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为什么这个戒是十方三世诸佛都要去制定的?而且大小乘经典都赞叹戒律的功德?你要修行佛道,一定...问: 请问法师,运动员学佛吃素体力跟不上怎么办? 大安法师答: 这个观点完全是一种妄念的产物。怎么能说吃素体力...《心经》上的第一个字就叫你观,观就是思惟,思惟就是你想,你一天想什么?经过你的想,经过你的思惟,经过你的理解...对于已经错过的一些东西,或许不用再试着去挽留,错了就错了,这个世界上对和错、得与失永远是五五开的机率。 无论...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基本上要注意两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云何应住,第二个就是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
只要我们以一颗善心来对待别人,就能与人结下善缘,从而才能有好的人缘。如此,则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切莫把未烂骷髅...
不净理
【法相辞典】
【不净理】 p0323
上篇:不净相 | 下篇:不善心死 |
指肉眼、天眼与慧眼。(一)肉眼(梵 mājsa-caksus),肉眼能照显露而无有障碍之有见诸色。(二)天眼(梵 divya-caks...
见行
佛语
诸嗣宗脉记
不受谏戒缘起
识牛
伊舍那方
三种常
一切种妙智
来病
忿怒明王
不生断
【大藏经】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藏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
运动员学佛吃素体力跟不上怎么办
梦参老和尚:心经上的第一个字
学会忘记,就那么简单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时要注意的两个重点
随缘自适,烦恼即逝

以牙还牙的报复,只会结下更大仇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