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集论四卷五页云:一分具分离欲者:谓或依地离欲说;若于此地乃至能断八品烦恼,是一分离欲。若已断第九品,是具分离欲。或依萨迦耶离欲说;若有学位,是一分离欲。若无学位,是具分离欲。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院。位于浙江鄞县东太白山麓。晋永康元年(300)僧义兴来此结茅舍。唐开元二十年(732),僧法璿...疑结者,谓于谛犹豫,疑结所系故,于佛法僧宝妄生疑惑,以疑惑故于三宝所不修正行,以于三宝所不修正行故,广行不善...(一)天人之衣。据长阿含经卷二十载,四天王衣重半两,忉利天衣重六铢。即谓天人之衣重量甚轻之意。 (二)指羽衣。往...(衣服)袈裟之异名。释氏要觉上曰:大集经云:袈裟名离染服。...(术语)六根之一。舌为知味发言之根本,故云舌根。义林章三本曰:舌者,能尝能咒,能除饥渴义,梵云时乞缚。此云能...(一)位于北平德胜门大街内。为北平名刹之一。寺内有崇祯皇帝赐曹化淳御笔草书碑。清朝时曾借此寺设编书局。殿宇屡经...【第二静虑根本】 p0967 显扬二卷四页云:如经又说:卽此身中,于一切处、无有少分等持所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谓第...(1547~1610)明末临济宗僧。温州(浙江永嘉)人。字盛叔。号闲田。东渡日本后,承嗣先甫宗实之大法。庆长八年(1...【无想异熟】 p1063 集论一卷十一页云:何等无想异熟?谓已生无想有情天中,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异熟。 二解...(名数)唯识论对于说万法为识之诸变而称八识为能变。分三种之次第说之。唯识论一曰: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为大明三藏法数根据十诵律卷四十九之说,所举末世之时五种令正法不灭之法,即:(一)尊重正教,谓诸比丘应依正教进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为比丘们开示:长期于外地游身行化的人,在修行上有五种困难和障碍,是哪...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三辈往生中上辈者要舍家弃欲而做沙门,但弟子缘分不好,身不能出家,有大德说品位决定于心量...何谓戒律?戒是有所不为,用来防非止恶:律是有所当为,是我们行为之法则。今期要讨论的是二千多年前,佛教从印度萌...
宿业现前,怕之岂能消灭?惟其不怕,故正念存而举措得当,真神定而邪鬼莫侵。否则以邪招邪,宿怨咸至。遇事无主,举...身为佛教徒,对祸福吉凶,要抱著何著心态来正见它?对风水地理,又该存何种态度以待? 身为正信佛教徒,若遭遇到祸...
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些人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错了,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
在佛教的教法中,净土法门是貌似简单、容易,几乎没什么道理,支撑的也就是净土的三经一论而已。(注:三经指《无量...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
一分离欲及具分离欲
【法相辞典】
【一分离欲及具分离欲】 p0017
上篇:一心一化与一心多化 | 下篇:一切见趣由三分建立 |
【见至补特伽罗】 p0642 瑜伽二十六卷四页云:云何见至补特伽罗?谓卽随法行补特伽罗,于沙门果;得触证时;说...
天童寺
疑结者
天衣
离染服
舌根
广化寺
第二静虑根本
宗唐
无想异熟
三能变
末世五法令正法不灭
【大藏经】【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藏经】【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不多游化之人有五种功德

心理素质不好,顺境也会产生障碍
佛教的戒律在当今时代

宿业现前,怕之岂能消灭
佛教徒对风水地理,该存何种态度

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

唐代高僧怀感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