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八十七卷一页云:一切行因略有二种。一、共,二、不共。共因者:谓喜为先因。由此喜故;于彼彼生处,障于厌离,滋润自体。为欲将生所生之处,虽有一切烦恼为因;而于生处生喜者、生。非于彼起厌逆想者。又即此喜唯依色说。宿因生已;不待余因,究竟转故。不共因者:谓顺苦乐非苦乐触,望于受等所有心法,无间灭意,及俱生名;十种色等,望六种识。由彼虽从先因所生;剎那剎那,别待余因,方得生起。
佛教词典 > 法相辞典 > 正文
又作婆沙四评家、四评家。迦湿弥罗国于迦腻色迦王统治时,五百罗汉聚集,评释发智论,编纂大毗婆沙论,其中以法救(...(衣服)又作衲加梨,衲衣之僧伽梨也。九条乃至二十五条谓之僧伽梨。...(一)比喻戒律如明珠之洁白无瑕,可庄严人身,故当精进勤修净戒,护己怀中之明珠。唐代宗文:“戒珠在握,明镜入怀。...(术语)世尊出家后六年之苦行也。无量寿经上曰:弃国财位,入山学道。(中略)端坐树下,勤苦六年。普贤菩萨证明功...(天名)有无量之财宝,饶益众生,故名圣宝藏神。见圣宝藏神仪轨经。...金刚萨埵于密教中有多重角色,或指密教传法之第二祖,原为大日如来之内眷属,后为大日经之对告众,其后将密乘传予龙...【乐身正受】 p1309 显扬二卷六页云:乐者:谓已转依者,离喜、离勇、安适受受所摄。身者:谓已转依者,若转识,若...全一卷。唐代菩提流志(572~727)译于长寿二年(693)。又作有德女所问大乘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旨在显扬...(术语)谓禅门之宗匠,以古则公案一喝一棒,接得学人也。七帖见闻一末曰:神智云:宗门立理致机关二门,教化机缘。...【随烦恼六识分别】 p1371 俱舍论二十一卷六页云:已辩随眠及随烦恼;于中有几唯在意地?有几通依六识地起?颂曰:...(术语)观空假之外有不二之中,谓之但中。别教之中观也。...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菴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整理并注音。句读及注音仅供参考。特此说明。...(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一、十种三业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你说你怎么能够往生?我们其实不必问别人,我们可...
这个不迷不取不动,我们一再强调,关键在不迷。其实,这不迷不取不动也不是佛教专有的。我们看看孔夫子的一生,你也...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叶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
《金刚经》上有这句话,何谓须陀洹,须陀洹就是初果,须陀洹者不入色声香味触,是名须陀洹,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他又...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严格的过堂用餐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不能讲话...
过去的祖师们,如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寿禅师、蕅益大师、彻悟禅师等,末了都归于净土,专门念佛。因为修其他宗,往往...
善良,简单来讲,即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
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谓由断除烦恼,尽除生死,所显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之境界,于中...
一切行因略有二种
【法相辞典】
【一切行因略有二种】 p0015
上篇:一切无为皆非实有 | 下篇:一切遍行戏论粗重 |
资持记·释钞序:“古师所明,但不作恶,即是持戒。今师不尔,必约动虑,体达教相,起行防遏,方成二持。安有卧地而...
婆沙四大论师
衲伽梨
戒珠
入山学道
圣宝藏神
四重金刚萨埵
乐身正受
有德女所问经
机关
随烦恼六识分别
但中
【大藏经】维摩诘所说经
【大藏经】【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大藏经】华严经·净行品

佛号要念出一个味道来

放弃就会丧失积功累德的机会
一坐四十年

功夫用得纯熟的人没有妄想

佛教过堂的要点与意义

既仗佛力又仗人力,决不会走错路的

善良不可以坚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