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翻译名义集 > 正文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因之十四过中,使立者之宗法相违反成之四种邪因也。是于因明最为难解者。...又称三三昧耶观。乃密教之教义。即观佛、法、僧,或身、语、意,或心、佛、众生三者平等。广义之三平等观以三密摄一...【内无色想】 p0366 集异门论十九卷三页云:内无色想者:谓彼于内各别色想,已远离,已别远离;已调伏,已别调伏;...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于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一)指涅槃。乃不为任何事物所破坏之法。[杂阿含经卷二] (二)指成就阿罗汉果之利根者。利根之人修白骨观时,不起...梵语 an-icchantika。又作阿阐提。意译作不乐欲、无欲、随意作。为法相宗所立五姓中无性有情之一。即不乐欲入涅槃之...唐代之飞锡以一月之月体、月光、月影譬喻佛之法、报、应等三身。(一)月体,比喻法身,盖法身为常住之理,不迁不变,...子题:内宿内煮为贼持去故开、自煮净人尽食故开、恶触路见果求净人不得为人持去故开、二食两果同开足食、早起食 资...全一卷。南朝刘宋宗炳(375~443)撰。又作神不灭论。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中之弘明集卷二。本书旨在阐明神识不灭,...亦名:遮俗轻慢答对离过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僧祇,若人问言,某甲比丘犯淫饮酒者。答云,彼自当知。若已作法,...众多的生死。众生轮回于六道之中不能出离,所以有众多的生死。...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 瑜伽师...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前面的通序只是...人,生而不平等。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要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宗是禅宗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宗派,人称临济子孙遍天下。临济祖庭就在...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
第一步:姿势的放松 首先,放松是第一步功夫。如果连放松都做不好,我们就很难持久地坐下去了。要想把用功当作是家...
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哪个人能够做到一帆风顺。人生的起起落落,或者悲欢离合在所难免。有时我们心灵的阳光会被雾霾...一棵树的花果再好都离不开根的成就,所谓根深叶茂。根肥,自然花果就美好;根弱,自然花果就瘦小;根朽,则死期将近...
佛教认为,三界没有究竟永恒的快乐,苦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佛陀在经中告诉我们,人生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
阿奢理贰
【翻译名义集】
【阿奢理贰】西域记云:唐言奇特。
上篇:秣苏伐那 | 下篇:[(宰-幸)/卒]堵波 |
禅林用语。枢,为门之转轴;机,为门阃。谓柴门简陋,不须使用枢、机等物;引申为不拘于去来之自由境地。 p4143...
四相违
三平等观
内无色想
二禅
不坏法
阿阐底迦
一月三身
俭开八事
明佛论
说粗罪戒答对离过
多生
【大藏经】瑜伽师地论(100卷)
【大藏经】在家菩萨戒本
【大藏经】悲华经

佛陀为何主动宣说净土法门
慧律法师《包容异己》
修习禅定的一些方法

至心到这种程度,就能获得善相

坐禅的三个阶段

学会转变心态,幸福其实很简单
报恩的多少预知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