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对“心所法”而言,指六识或八识之心王。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七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又作真生二门。大乘起信论说明众生之如来藏心时,分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二门;心真如门系从众生心之本体方面而说明...【段食粗细差别】 p0856 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卷三页云:问:佛说段食、有粗有细。云何应知粗细差别?答:集异门...(譬喻)善恶之业,能载人使轮转于六趣,故譬以车轮。...位于日本比睿山之东塔,为延历寺之中心建筑物,故称为根本中堂。堂内置有不灭之长明灯。中堂之构造,内阵低外阵高,...【嗢呾啰】 西域记云:唐言上。...(杂语)Ekāsanika,译曰一坐食。见四分律疏饰宗记五本。...【正知巧便而卧】 p0505 瑜伽二十四卷六页云:云何正知巧便而卧。谓由正念而寝卧时,若有随一烦恼现前,染恼其心;...十恶业中之七种。即身业之杀生、偷盗、邪淫,口业之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身三口四,故称身口七支。若再加上意业...【变赤】 p1464 瑜伽二十六卷二十二页云: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离皮肉血,筋脉缠裹。此卽显示所有变赤。...(术语)比丘之具足戒也。分八段:一、四波罗夷。二、十三僧残。三、二不定。四、三十舍堕。五、九十单提。六、四提...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也生死...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世事生生息息,福祸相生。老子早就有过事物都可以相互转化的说法:有无...意思是乞士,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出家人。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 从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
昔日,释迦牟尼佛于灵鹫山说法华经时,有七宝塔从地涌出,多宝如来于塔中出大音声赞叹释迦牟尼佛,证明所说法华经皆...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
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 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五彩图圣像,悟真非妄传。 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 赞此功德...
念珠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修行者收摄心意,消除妄念,专注修行。同时也使修行人完成每日规定的课诵不致懈怠,记数而用。...
持戒与念佛的统一,一直是净土祖师倡导的宗风。慧远大师临终坚持不饮非时浆。善导大师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
四祖志諲禅师
【五灯会元】
蕲州四祖志諲禅师,僧问:「如何是透法身句?」师曰:「多年松树老粼皴。」问:「叶落归根时如何?」师曰:「一岁一枯荣。」
上篇:福昌重善禅师 | 下篇:兴化奉能禅师 |
三论宗为阐说中道而假立之四种中道名称。所谓中,即不偏不倚之意。据三论玄义卷下载,四中即:(一)对偏中,即针对大...
识心
起信二门
段食粗细差别
业轮
根本中堂
嗢呾啰
翳迦珊尼
正知巧便而卧
身口七支
变赤
二百五十戒
【大藏经】净土十疑论
【大藏经】阿閦佛国经
【大藏经】唯识三十论颂

【推荐】吃苦了苦,苦尽甘来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
唯有慈悲才可以止息怨恨

龙女成佛
圣严法师《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来源及看法》

穿越生命的地狱--舍弃与坚韧

念珠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