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术语)本门十妙之一。本时之神通妙也。谓如来说法际所示现之神通不可思议也。...梵语 liksā。虮,即虱子卵,转用为长度单位,为隙尘之七倍。俱舍论卷十二(大二九·六二中):“积七牛毛尘为隙游...亦名:犯不犯二义 子题:犯法、犯行、犯法二行、不犯法二行、三不犯法、开犯为不犯法、起对治行明不犯法、制不犯法...梵语 ārya,巴利语 arya 或 ariya 之音译。又作阿哩夜、阿离耶、阿离野、阿梨阿、阿黎耶、阿略、阿夷。意译圣者、...【一切种障碍法】 p0009 杂集论十四卷七页云:一切种障碍法者:谓一切杂染所对治法。...(杂名)Śrāvaṇa,又作室罗缚拏,室啰嚩那。五月之名。从唐历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也。俱舍光记十一曰:室罗筏...全一卷。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又作阿难陀呵离陀经、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梵语 astāvga-samanvāgatopavāsa,巴利语 atthavga-samannāgata uposatha,或 atthavgika uposatha。乃佛陀为在...梵语 nyasīdat-paryavkam ābhujya。坐法之一。又作结加趺坐、结跏跗坐、跏趺正坐、跏趺坐、加趺坐、跏坐、结坐。...(术语)无实体也。南本涅槃经十二曰:有名无实即世谛。不真空论曰:以名求物,无当名之实。...(1686-1734)江苏常熟人,号省庵,字思齐,清代高僧,为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因参念佛是谁得悟,后于梵天寺,专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舍离城中,有一梨车,名鞞罗羡那(秦言勇军)。譬如天与诸天女共...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一)问:请师父讲一些鼓励大众的话 答:说到鼓励他人,古来高僧大德,都离不开下面这几句话。学佛第一个要有长远...有位居士不服气地说,邻居家家庭条件不好,夫妻两也没什么文化,为什么他家考试考了第一名呢?我在家孩子身上也没少...
检讨自己的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我们平常不知不觉中,都在培养一些习惯,没注意到它与我们往生的愿相应不相应,若不相...一、佛教不是迷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神话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充斥神灵的国度。 因此,在中国人观念中,神...
问: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的本身是否就有观想的成分,其发起既然有次第顺序,是否就是观想。这个循环顺序...以宽容与忍让接纳对方的攻击,以微笑回应俗人们的讽刺与挖苦,以包容对待他人的误解与过失。 以前曾听一些出家人说...将我们的舌头视为仆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是主宰舌头的主人。舌头照命令行事,说些我们想要说的话,而不是它要我们...每天急匆匆地行走在来来往往地人群中,为了生计、为了永不满足的愿望去不停地追求,有时却忽视了身边最爱你的人、最...
巴陵颢鉴禅师
【五灯会元】
岳州巴陵新开院颢鉴禅师,初到云门,门曰:「雪峰和尚道,开却门达磨来也。我问你作么生?」师曰:「筑著和尚鼻孔。」门曰:「地神恶发,把须弥山一掴[路-各+孛]跳上梵天,拶破帝释鼻孔,你为甚么向日本国里藏身?」师曰:「和尚莫瞒人好。」门曰:「筑著老僧鼻孔,又作么生?」师无语。门曰:「将知你只是学语之流。」师住后,更不作法嗣书,只将三转语上云门。僧问:「如何是道?」师曰:「明眼人落井。」问:「如何是吹毛剑?」师曰:「珊瑚枝枝撑著月。」问:「如何是提婆宗?」师曰:「银碗里盛雪。」门曰:「他后老僧忌日,只消举此三转语,足以报恩。」自后忌辰,果如所嘱。僧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曰:「鸡寒上树,鸭寒下水。」问:「三乘十二分教即不疑,如何是宗门中事?」师曰:「不是衲僧分上事。」曰:「如何是衲僧分上事?」师曰:「贪观白浪,失却手桡。」问僧:「游山来,为佛法来?」曰:「清平世界,说甚么佛法?」师曰:「好个无事禅客。」曰:「早是多事了也。」师曰:「上座去年在此过夏了。」曰:「不曾。」师曰:「与么,则先来不相识。」下去,师将拂子遗僧。僧曰:「本来清净,用拂子作甚么?」师曰:「既知清净,切勿忘却。」﹝梁山观别云:「也须拂却。」﹞
上篇:德山缘密禅师 | 下篇:双泉师宽禅师 |
【眼识】 p0998 集论一卷十二页云:何等眼识?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 二解 如识差别中说。 三解 品类足论一卷二...
本神通妙
一虮
制教所诠四相犯不犯二义
阿梨耶
一切种障碍法
室罗筏拏
出无量门持经
八关斋戒
结跏趺坐
无实
实贤
【大藏经】佛说出家功德经
【大藏经】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大藏经】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慧律法师《83年逢甲大学佛学问答录》
与人攀比是痛苦之源
检讨「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积极向上的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