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一)智慧之相,即指佛之光明。佛之光明,系佛智显现于外之相貌,以智慧为其体。大智度论卷七(大二五·一一三上):...(经名)一卷,西晋圣贤译。说佛往昔为须大拏Sudāna太子入檀特山行檀波罗蜜之事。须大拏或作须达,苏达拏。...【我何当不有我所何当不有】 p0651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二页云:复次我何当不有,我所何当不有者:谓约未来世,于...(杂名)金色之躯。佛身也。宗轮论述记曰:化毕缘终,金躯以是匿影。...总相观与别相观之并称。总观佛色身相,称为总相观;仅观其色身之一部分,称为别相观。日僧源信之往生要集卷中本分修...又作重病闾。异于延寿阁,乃丛林中,收容病况较严重者之处。禅苑清规卷四延寿堂主净头条(卍续一一一·四四九上):...【持对治修】 p0849 瑜伽六十六卷十四页云:方便究竟果作意,名持对治修。...又作阿末罗,或庵摩罗,华译为无垢,即清净无垢之识,也是九识中之第九识。...【四种所得自体】 p0452 大毗婆沙论一百五十一卷十页云:如经说:有情所得自体,有四种。一、有所得自体,可为自害...【遍趣行智力作业】 p1125 瑜伽五十卷五页云:如来所有遍趣行智力、于一切苦,能出离行、不出离行;如实了知。及令...天台宗以一切经题不出人、法、譬三者,此中,又由单、复、具足之不同而生分别,即单三、复三、具足一,总为七种。(...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 「一心善谛...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 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 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 不向此身...俗话说瞎子点灯白费蜡。有人却不这样认为,盲人点灯,自己虽然看不到,却能点亮周围,让其他好眼睛的人能看到,盲人...
自古以来佛家有一句成语说:一子持斋千佛喜,九玄七祖能超生这倒是事实。一句佛号能消灾解怨,凶煞之地化为清凉。诸...昔日,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时,五百位大比丘跟随佛陀修行。一天,一位比丘来到阿难尊者的住处,徐徐道出心中的...※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傅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善良,是心间绽放的花,它远离喧嚣的岸,收敛着剔透的花瓣、幽婉的芬芳,伫立成一茎明澈的纯真,摇曳为一抹恬然的淡...
佛在《法句经》里说:不观他人过,不观作不作,但观自身行,作也与未作。在《四分比丘尼戒本》七佛略教诫中,拘留孙...
印光大师曾经开示说:人生世间,父母,寿命,相貌,学问,夫妻,儿女,皆是前生所作之业之所感召。若有大功德,则会...
潭州谷山和尚
【五灯会元】
潭州谷山和尚,僧问:「省要处乞师一言。」师便起去。问:「羺羊挂角时如何?」师曰:「你向甚么处觅?」曰:「挂角后如何?」师曰:「走。」
上篇:金柱义昭禅师 | 下篇:道吾从盛禅师 |
又作小相。与“本相”(大相)相对称。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称为本相。一切有为法皆具四相,而...
智相
太子须大拏经
我何当不有我所何当不有
金躯
总相观别相观
重病阁
持对治修
阿摩罗识
四种所得自体
遍趣行智力作业
七种立题
【大藏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大藏经】唯识二十论
【大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

因为我们的愚痴,过去已经付出了惨痛代价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推荐】一句佛号能解怨,凶煞之地化清凉
为提婆达多申诉的比丘
慧律法师《世间人对佛教的误解》
善良是心间绽放的花

不观他人过,但观自身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