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巴利名 Sutta-vibhavga。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又作经分律。主要内容为戒之条文、说明成立之因缘、条文字句之解释...(杂名)称大日经转字轮品金刚手所说之六句。其文曰:归命菩提心,归命发菩提。稽首于行体,地波罗蜜等。恭礼先造作...【能成熟补特伽罗】 p0897 瑜伽三十七卷二十五页云:云何能成熟补特伽罗?谓略有六种律仪;住菩萨六地,能成熟...【智见有着与智见有碍】 p1154 瑜伽七十九卷八页云:又阿罗汉,遍于三世所知事中,不能率尔作意便解;是故智见、说...【实义想】 p1272 瑜伽八十六卷五页云:实义想者:亦有二行。谓于诸行,思惟空性、及无我性。...梵语 sajsāra,或 jāti-marana。音译作缮摩末剌諵、阇提末剌諵。又作轮回。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杂语)由今往过去世谓之乃往。...(譬喻)智慧之锐如弓箭也。智度论十一曰:当以智箭破汝疑军。...全一卷。马鸣菩萨集,宋代僧日称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全卷由五十颂组成,记述出家、在家二众皆须敬重灌顶师...即观想佛像之观法。为十六观之第八。又称佛菩萨像观。略称像观。据观无量寿经载,行者修像想观时,可先安置阿弥陀佛...(一)位于广东曲江县东北。以云门宗之祖云门文偃居此而称名于世。文偃初参睦州道明,后至雪峰谒义存,领得玄要。旋承...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开朗才会快乐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为不安定,所以我们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稳,导致自己和别人之间缺...夜晚,列车奔驰,两节车厢的交接处,转弯时出现了一个致命空隙,一个人掉了下去。 两位同伴一回头,就发现人不见了...
道学人,往参老人于曹溪,特为发明金刚般若宗旨。 以吾人修行,不仗般若根本智,生死难出。然此般若,非向外别求,...
天人的身心果报,我们从经典上跟祖师的传记,得到两个消息,它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先讲它的优点。 你看阿迦曼尊者...
一次,文殊菩萨化现人身路过一个屠夫家门,看见有几个人正在试图擒住一头猪,准备把它给杀了。那头猪四处狂奔,不容...日常生活中如何修习慈爱众生呢?以下这些高僧大德慈悯众生的行为,我们理应效仿随学。 智舜法师 隋朝智舜法师在亭山...
菩萨的律仪戒跟声闻戒也有所不同,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律仪戒,你菩萨犯到,严重的话是会失戒体的。所以你刚开始修行...
报慈行言导师
【五灯会元】
金陵报慈行言玄觉导师,泉州人也。上堂:「凡行脚人参善知识,到一丛林,放下瓶钵,可谓行菩萨道能事毕矣。何用更来这里,举论真如涅槃,此是非时之说。然古人有言,譬如披沙识宝,沙砾若除,真金自现,便唤作常住世间,具足僧宝。亦如一味之雨,一般之地,生长万物,大小不同,甘辛有异。不可道地与雨有大小之名也。所以道,方即现方,圆即现圆。何以故?尔法无偏正,随相应现,唤作对现色身。还见么?若不见也莫闲坐地。」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此问不当。」问:「坐却是非,如何合得本来人?」师曰:「汝作么生坐?」师闻鸠子叫,问僧:「甚么声?」曰:「鸠子声。」师曰:「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江南国主建报慈院,命师大阐宗猷。海会二千余众,别署导师之号。上堂:「此日英贤共会,海众同臻。谅惟佛法之趣,无不备矣。若是英鉴之者,不须待言也。然言之本无,何以默矣。是以森罗万象,诸佛洪源。显明则海印光澄,冥昧则情迷自惑。苟非通心上士、逸格高人,则何以于诸尘中发扬妙极,卷舒物象。纵夺森罗,示生非生,应灭非灭。生灭洞已,乃曰真常。言假则影散千途,论真则一空绝迹。岂可以有无生灭而计之者哉!」僧问:「国王再请,特荐先朝,和尚今日如何举唱?」师曰:「汝不是问再唱人?」曰:「恁么则天上人间,无过此也。」师曰:「没交涉。」问:「远远投师,请垂一接。」师曰:「却依旧处去。」
上篇:报恩慧明禅师 | 下篇:崇寿契稠禅师 |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
经分别
毗卢遮那如来菩提心赞
能成熟补特伽罗
智见有着与智见有碍
实义想
生死
乃往
智箭
事师法五十颂
像想观
云门山
【大藏经】【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藏经】佛遗教经
【大藏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宽容,是为自己创造机会
圣严法师《快乐由自己决定》
转弯的人生

要出生死,必以此为第一义

天人果报的缺点和优点

佛教徒找工作应该注意什么
五位高僧慈悯众生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