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佛名)众香世界之佛名。玄应音义三曰:香积,梵言乾陀罗耶。维摩经香积佛品曰: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名数)佛性有三:一、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二、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三、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杂语)又曰大夜,宿夜。谓物故之次夜,荼毗之前夜。逮者及也,逮明日荼毗之夜也。诗经匏有苦华篇曰:士如归妻,迨...子题:十戒第二、最初优婆塞、十戒罗[目*候]为始 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余未具者,如五戒法最初鹿野,八年羯磨方有...(术语)三学之一。定学也。定学有增上之力,故谓之增上心学。又为增进心之学,故曰增上心学。...(术语)十二合掌之第一。大日经疏十三曰:第一合掌,令当中心坚相着,十指头稍相离,少许开之,此名宁居拏合掌。此...(术语)三种色之一。色法十一中,眼等五根(指内之胜义根),与声香味触四尘之丸法者,非眼所见,故云不可见。为极...理趣释曰:毗卢遮那佛转法轮,轮有四种:所谓金刚轮、宝轮、法轮、羯磨轮。其四轮皆摄在二轮中,所谓正法轮、教令轮...比喻清净之本觉,深广如海。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上]:“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名数)一、事观,观因缘所生之事相,二、理观,观万法之实性也。诸宗之观法,各分此二观,如天台一家,以占察经所...引发门者,谓若处显示一一句中宣说四句,是一一句复分四句,如是展转无边引发,如引佛经言。诸菩萨有四种净修菩提法...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愚人食盐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头喻 妇诈语称死喻 渴见...(龙藏本)...僧伽吒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则是家庭的基本构成部分。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妻贤夫祸少,因此,夫妻关系的好坏,不仅...
还有一件事要提醒大家的:我们常常会劝临终人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本来是对的!要往生,本来就是要万缘放下,一心...
三国时代,东吴的孙权对佛教素无信仰,有一位印度的出家人康僧会到吴地(今江苏省吴县),在街头设立佛像,低头焚香膜...
昔日,佛在阿耨达池,对五百位阿罗汉说道:你们各自述说过去世作何善行,以致今世得以成就道果。承佛教诲,五百阿罗...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有一个猎人,他在森林当中打猎,捉到了一只六牙白象,他就把这只白象献给国王...
问: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是应该什么都不争不要,遇到别人争抢一味退让,视为吃亏是福吗?那这会不会...
只要仰信佛的知见,把它转为自己的知见,我们也就大悟了。这个悟就叫 信忍。 如果能相信我们及他方世界的众生,闻信...
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观相元妄: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保唐无住禅师
【五灯会元】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初得法于无相大师。乃居南阳白崖山,专务宴寂。经累岁,学者渐至,勤请不已。自此垂诲,虽广演言教,而唯以无念为宗。唐相国杜鸿渐出抚坤维,闻师名,思一瞻礼,遣使到山延请。时节度使崔宁亦命诸寺僧徒远出,迎引至空慧寺。时杜公与戎帅召三学硕德俱会寺中。致礼讫,公问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师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是也。」公曰:「有据否?」师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然。公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师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于时庭树鸦鸣,公问:「师闻否?」师曰:「闻。」鸦去已,又问:「师闻否?」师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曰:「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师曰:「第一义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公又曰:「弟子性识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论章疏两卷,可得称佛法否?」师曰:「夫造章疏,皆用识心,思量分别,有为有作,起心动念,然可造成。据论文云:‘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说相,著名字相,著心缘相,既著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礼曰:「弟子亦曾问诸供奉大德,皆赞弟子不可思议。当知彼等但徇人情,师今从理解说,合心地法,实是真理不可思议。」公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证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公曰:「何名识心见性?」师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沈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公与大众作礼称赞,踊跃而去。师后居保唐寺而终。
上篇:嵩山峻极禅师 | 下篇:西域崛多三藏 |
隋代僧。巴西(四川)人,俗姓江。曾从后周道安学大智度论,并继其法。师泛迹人间而志存林野,住蜀地潼州迁善寺。隋...
香积
三身佛性
逮夜
五戒法最初
增上心学
坚实心合掌
不可见有对色
二种轮
清净觉海
二观
引发门
【大藏经】百喻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大藏经】【注音版】僧伽吒经
心律法师:既为夫妻,就当珍惜

临终开示的技巧

方寸心间的抉择

欢喜心扫塔礼塔之殊胜功德
净界法师: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

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

信忍、悟忍、喜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