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景岑招贤禅师,初住鹿苑为第一世,其后居无定所,但徇缘接物,随宜说法,时谓之长沙和尚。上堂:「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里须草深一丈。事不获已,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我常 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委悉?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山河国土来?」时有僧问:「如何是沙门眼?」师曰:「长长出不得。」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轮回出不得。」僧曰:「未审出个甚么不得?」师曰:「昼见日,夜见星。」曰:「学人不会。」师曰:「妙高山色青又青。」问:「教中道而常处此菩提座,如何是座?」师曰:「老僧正坐,大德正立。」问:「如何是大道?师曰:「没却汝。」问:「诸佛师是谁?」师曰:「从无始劫来,承谁覆荫?」曰:「未有诸佛已前作么生?」师曰:「鲁祖开堂,亦与师僧东道西说。」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曰:「汝向甚么处安身立命?」曰:「却据地时如何?」师曰:「拖出死尸著。」问:「如何是异类?」师曰:「尺短寸长。」问:「如何是诸佛师?」师曰:「不可更拗直作曲邪。」曰:「请和尚向上说。」师曰:「阇黎眼瞎耳聋,作么游山归?」首座问:「和尚甚处去来?」师曰:「游山来。」座曰:「到甚么处?」师曰:「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曰:「大似春意。」师曰:「也胜秋露滴芙蕖。」师遣僧问同参会和尚曰:「和尚见南泉后如何?」会默然。僧曰:「和尚未见南泉已前作么生?」会曰:「不可更别有也。」僧回举似师。师示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僧便问:「只如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师曰:「朗州山,澧州水。」曰:「不会。」师曰:「四海五湖皇化里。」
有客来谒,师召尚书,其人应诺。师曰:「不是尚书本命。」曰:「不可离却,即今只对别有第二主人。」师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曰:「恁么,总不只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师曰:「非但只对与不只对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有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有秀才看千佛名经,问曰:「百千诸佛,但见其名,未审居何国土?还化物也无?」师曰:「黄鹤楼崔颢题后,秀才还曾题也未?」曰:「未曾。」师曰:「得闲题取一篇好。」问:「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师曰:「东家作驴,西家作马。」曰:「学人不会,此意如何?」师曰:「要骑即骑,要下即下。」皓月供奉问:「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也未?」师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问果上涅槃。」师曰:「天下善知识未证。」曰:「为甚么未证?」师曰:「功未齐于诸圣。」曰:「功未齐于诸圣,何为善知识?」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曰:「未审功齐何道,名证大涅槃?」师示偈曰:「摩诃般若照,解脱甚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曰:「果上三德涅槃,已蒙开示,如何是因中涅槃?」师曰:「大德是。」月又问:「教中说幻意是有邪?」师曰:「大德是何言欤?」曰:「恁么则幻意是无邪?」师曰:「大德是何言欤?」曰:「恁么,则幻意是不有不无邪?」师曰:「大德是何言欤?」曰:「如某三明尽,不契于幻意,未审和尚如何明教中幻意?」师曰:「大德信一切法不思议否?」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师曰:「大德言信,二信之中是何信?」曰:「如某所明,二信之中是名缘信。」师曰:「依何教门得生缘信?」曰:「华严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信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又华严云:‘诸佛世尊,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又华严云:‘佛法世间法,若见其真实,一切无差别。’」师曰:「大德所举缘信教门甚有来处。听老僧与大德明教中幻意。若人见幻本来真,是则名为见佛人。圆通法法无生灭,无灭无生是佛身。」月又问:「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动与不动是何境界?曰:「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只如和尚言动与不动是何境界?出自何经?」师曰:「灼然!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大德岂不见首楞严云:‘当知十方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师示偈曰:「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众色,悟时刹境是真心。身界二尘无实相,分明达此号知音。」月又问:「如何是陀罗尼?」师指禅床右边曰:「这个,师僧却诵得。」曰:「别还有人诵得否?」师又指禅床左边曰:「这个,师僧亦诵得。」曰:「某甲为甚么不闻?「师曰:「大德岂不知道,真诵无响,真听无闻。」曰:「恁么,则音声不入法界性也。」师曰:「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曰:「如何是不离色是正见,不离声是真闻?」师示偈曰:「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僧问南泉道:「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为甚么三世诸佛不知有?」师曰:「未入鹿苑时,犹较些子。」曰:「狸奴白牯为甚么却知有?」师曰:「汝争怪得伊。」僧问:「和尚继嗣何人?」师曰:「我无人得继嗣。」曰:「还参学也无?」师曰:「我自参学。」曰:「师意如何?」师有偈曰:「虚空问万象,万象答虚空。谁人亲得闻,木叉丱角童。」问:「如何是平常心?」师曰:「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曰:「学人不会,意旨如何?」师曰:「热即取凉,寒即向火。」问:「向上一路,请师道?」师曰:「一口针,三尺线。」曰:「如何领会?」师曰:「益州布,扬州绢。」问曰:「动是法王苗,寂是法王根。如何是法王?」师指露柱曰:「何不问大士?」师与仰山玩月次,山曰:「人人尽有这个,秖是用不得。」师曰:「恰是倩汝用。」山曰:「你作么生用?」师劈胸与一踏。山曰:「[囗@力]!直下似个大虫。」﹝长庆云:「前彼此作家,后彼此不作家。」乃别云:「邪法难扶。」﹞自此诸方称为岑大虫。问:「本来人还成佛也无?」师曰:「汝见大唐天子还自种田割稻么?」曰:「未审是何人成佛?」师曰:「是汝成佛。」僧无语。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如人因地而倒,依地而起。地道甚么?」
三圣令秀上座问曰:「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师曰:「石头作沙弥时参见六祖。」秀曰:「不问石头见六祖,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师曰:「教伊寻思去。」秀曰:「和尚虽有千尺寒松,且无抽条石笋。」师默然。秀曰:「谢和尚答话。」师亦默然。秀回举似三圣。圣曰:「若凭么,犹胜临济七步。然虽如此,待我更验看。」至明日,三圣上问:「承闻和尚昨日答南泉迁化一则语,可谓光前绝后,今古罕闻。」师亦默然。僧问:「如何是文殊?」师曰:「墙壁瓦砾是。」曰:「如何是观音?」师曰:「音声语言是。」曰:「如何是普贤?」师曰:「众生心是。」曰:「如何是佛?」师曰:「众生色身是。」曰:「河沙诸佛体皆同,何故有种种名字?」师曰:「从眼根返源名文殊,耳根返源名观音,从心返源名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观音是佛无缘大慈,普贤是佛无为妙行。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用则有河沙假名,体则总名一薄伽梵。」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师曰:「听老僧偈:碍处非墙壁,通处没虚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来同。」又曰:「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问:「第六第七识及第八识毕竟无体,云何得名转第八为大圆镜智?」师示偈曰:「七生依一灭,一灭持七生。一灭灭亦灭,六七永无迁。」问:「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妄想作么?」曰:「其如动何!」师曰:「汝岂不知火风未散。」问:「如何转得山河国土归自己去?」师曰:「如何转得自己成山河国土去?」曰:「不会。」师曰:「湖南城下好养民,米贱柴多足四邻。」僧无语。师示偈曰:「谁问山河转,山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华严座主问:「虚空为是定有,为是定无?」师曰:「言有亦得,言无亦得。虚空有时但有假有,虚空无时但无假无。」曰:「如和尚所说,有何教文?」师曰:「大德岂不闻首楞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岂不是虚空生时但生假名?又云:‘汝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岂不是虚空灭时但灭假名。’老僧所以道:有是假有,无是假无。」又问:「经云‘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此意如何?」师曰:「以净琉璃为法界体,以真金像为无漏智。体能生智,智能达体。故云‘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问:「如何是上上人行处?」师曰:「如死人眼。」曰:「上上人相见时如何?」师曰:「如死人手。」问:「善财为甚么无量劫游普贤身中世界不遍?」师曰:「你从无量劫来,还游得遍否?」曰:「如何是普贤身?」师曰:「含元殿里,更觅长安。」问:「如何是学人心?」师曰:「尽十方世界是你心。」曰:「恁么,则学人无著身处也。」师曰:「是你著身处。」曰:「如何是著身处?」师曰:「大海水,深又深。」曰:「学人不会。」师曰:「鱼龙出入任升沉。」问:「有人问和尚,即随因缘答,无人问和尚时如何?」师曰:「困则睡,健则起。」曰:「教学人作么生会?」师曰:「夏天赤骨力,冬寒须得被。」问:「亡僧迁化甚么处去也?」师示偈曰:「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师赞南泉真曰:「堂堂南泉,三世之源。金刚常住,十方无边。生佛无尽,现已却还。」久依南泉,有投机偈曰:「今日还乡入大门,南泉亲道遍乾坤。法法分明皆祖父,回头惭愧好儿孙。」泉答曰:「今日投机事莫论,南泉不道遍乾坤。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劝学偈曰:「万丈竿头未得休,堂堂有路少人游。禅师愿达南泉去,满目青山万万秋。」临济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师因有偈曰:「万法一如不用拣,一如谁拣谁不拣?即今生死本菩提,三世如来同个眼。」诫斫松竹偈曰:「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佛教词典 > 五灯会元 > 正文
(术语)以指印或杵铃当身体之五处也。五处加持有二义:大日三世常住,故以喉表之,人喉寿也。大日弥陀一佛义可思之...【功德田五种】 p0529 俱舍论十五卷十八页云:功德田者:谓佛上首僧。约补特伽罗、差别有五。一、从灭定出。谓此定...(862~936)唐末五代僧。寿春(安徽寿县)人,俗姓湄。年二十受具足戒。精通大小乘,尤于俱舍、唯识、因明等有特殊...【能成熟补特伽罗】 p0897 瑜伽三十七卷二十五页云:云何能成熟补特伽罗?谓略有六种律仪;住菩萨六地,能成熟...(职位)七僧之一。法会之式,于场传达愿文等之僧也。...(经名)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三卷,宋智吉祥等译。佛为巨力长者说大乘之深法,长者得无生忍,求出家,佛为授记...【王所作不思不顺仪则】 p0381 瑜伽六十一卷三页云:云何名王所作不思不顺仪则?谓有国王、不能究察,不审究察,不...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320~387)东晋僧。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中本无异宗代表人物之一。东莞(山东沂水)人。容貌出众,少与道安同学,博通...【俱有增上】 p0926 杂集论五卷七页云:俱有增上者:谓心于心所,作意于心,触于受。如是等。...【分别显示决择】 p0385 集论八卷十一页云:何等分别显示决择?谓于如所说蕴等诸法中,随其所应,作一行、顺前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大弟子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七十二那术、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无学十智...
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一听说哪位是菩萨示现的,马上本能的就觉得说,这是假的,他这是演的。或者一听,说,连这样的大...
想想父母未生我们以前,我们本什么也没有。落生以后,只是赤条条的光净身,连一根线也没带来。父母也不嫌我穷,也不...生活禅这个题目,可以说是天天讲,年年讲,月月讲,总在讲这个题目,讲了这么多,是不是就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呢?还...
这个世界的苦难很多,一般说是有八种,就是你遇不著佛法。这八种苦,每一种都包含很多。如果你下了地狱,怎么能闻到...
五蕴: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 凡一切物质,都是色蕴所摄,一切物质不外乎坚、湿、暖、动四性而构成(是...佛说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 一者求财,所愿不遂; 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 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 四...
问: 得生与否,全在信愿有无。弟子在《念佛感应录》里面看过有好多鸟类,特别是八哥、鹦鹉这些众生,它们为了获取...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罪业深重的时代,正是应了《地藏经》中末法众生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情形。尤其在中国大...
长沙景岑禅师
【五灯会元】
上篇:赵州从谂禅师 | 下篇:鄂州茱萸和尚 |
日本佛教用语。略称修正。为日本佛教各寺院每年正月举行纠正旧年恶习、祈祷吉祥之法会。起源于天长四年(827)东西...
五处加持
功德田五种
归屿
能成熟补特伽罗
堂达
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王所作不思不顺仪则
一法界心
竺法汰
俱有增上
分别显示决择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大藏经】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大藏经】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祖师也有业障啊

不孝父母,学佛一切皆无意义
净慧法师《生活禅》

这只鹅能听闻到佛法,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

用智慧去观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犯戒有五衰耗

鸟类众生好像没有信愿念佛,为何也能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