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天眼,是六通之一,故云天通。”(业疏记卷六·一三·一四)...指所缘之境与能观之智俱泯亡。大品般若经卷十七(大八·三四九中):“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当作是念:虽生死道...(名数)一,知一切众生心行智。二,知一切众生业报智。三,知一切佛法智。四,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五,知一切陀...【法住智】 p0758 瑜伽十卷十七页云:云何以法住智?谓如佛施设开示,无倒而知。 二解 瑜伽八十七卷八页云...(术语)心之主作用,对于心所之伴作用,而谓为心王。心王者,总了别所对之境,心所者,对之而起贪瞋等之情也。密教...【心散乱有六种】 p0355 显扬十八卷二页云:心散乱有六种者:一、作意心散乱。谓诸菩萨、弃舍大乘相应作意,退习声...【眼等五识随意识转】 p1000 瑜伽三卷六页云:又由二种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谓分别故;又先所引故。意识中所有...【七种无知】 p0055 瑜伽九卷十八页云:复有七种无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转愚,四、最胜愚,五、真实...法顺,俗姓杜,一称杜顺,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十八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又...【内缘】 此与‘外缘’相对称。意识于心内分别诸法事象,称为内缘;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缘色、声、香、味、...(地名)Avanti,又作阿般地,阿盘提,頞饭底,阿和檀提。在西印度频阇耶山之古王国。...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山中,共摩诃比丘僧二万二千人俱,其名曰: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 「一心善谛...
在古德的往生实例中,有许多人是预知时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预知时至,就是说他净业成就了,这种是可...有人把禅修形容作跟自己约会。开始的时候,是有这么一点味道在里面。但是,以佛法的观点来看,禅修的目的是要达到无...前言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是佛教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曾著普劝念佛文,劝导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贵贫贱,不分男女老...
哪五种过失是透过无分别智可以次第远离的? 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二、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故;三、远离生死涅...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对的公平,即使是赖以维系社会秩序的法律,也常因为受到客观因...问: 佛教常说放下?什么是放下?怎么才放下? 一行禅师答: 可能你们很多人没听过放牛的故事。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世间的名利就像枷锁一样,会缚住我们的身心;不破名利束缚的人,才能自在。 佛陀出家成道后,他的儿子罗睺罗也随他...
为何要修地藏法门? 首先,就是许多大师都提倡大家要修地藏经与地藏法门。像净土宗的莲池大师曾经闭关修学地藏占察...
十二妄想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经云。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随境有异。一切愚夫。计著有无。故有十二种也。一言说妄想谓计着种种妙音歌咏之声。以为有性。是名言说妄想。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事。穷其自性。惟圣智所知。凡愚不了。但依彼事而生言说。是名所说事妄想。三相妄想谓随事起见。犹如渴鹿。奔逐阳焰。作于水想。如于地水火风。执有坚湿煗动之性。然不知性本融通。于一切法相。虚妄计着。是名相妄想。四利妄想谓乐着世间种种金银珍宝等财利。而不知此物。本是虚幻。凡夫不了而起贪着。是
上篇:十二恶律仪 | 下篇:十二随眠 |
【四无色界】 为脱离色法系缚的四种境界。又称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无色界名称配于四无色定,依次称为空...
天通
缘观俱寂
十种广大智
法住智
心王
心散乱有六种
眼等五识随意识转
七种无知
法顺(557—640)
内缘
阿般提
【大藏经】佛说盂兰盆经
【大藏经】僧伽吒经
【大藏经】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预知时至是可遇不可求的
圣严法师《现在最重要》
莲池大师《普劝念佛文》释义

透过无分别智远离五种过失
对因果应有的正确认识
把「牛」释放,幸福才有可能出现
每天三呼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