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杂语)支者分也。支用者,为分钱物等而用之也。见象器笺十二。...为密教文书记载法之一种。即取二字或三字之一部分,合成为一字之方法。如以灌顶二字为例,取灌与顶二字之部首或偏旁...(术语)十二头陀法之一。常以乞食资身,不坐阿练若而受食者。...【色卽是空空卽是色】 p0573 世亲释四卷十九页云:若取遍计所执自性;色卽是空,空卽是色。何以故?遍计所执色...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五乘法,不共法是大乘菩萨法,独一微妙,不与人天声闻缘觉四乘相共。...云何建立行蕴?谓六思身,眼触所生思,乃至意触所生思,由此思故思作诸善,思作杂染,思作分位差别,又即此思除受及...何等有上离欲?谓世间声闻独觉所有离欲。...(名数)又曰婆沙四评家:世友、法救、妙音、觉天之四论师也。此四论师与胁尊者共为大毗婆沙论主之编纂者,故有此名...基于理趣经之经意,以理趣经曼荼罗为本尊,系灭罪、息灾、敬爱等所修之法。关于本尊,或谓五秘密,或谓段段之尊、般...(术语)身口意之三业也。是真言密教之教之妙行。故四教三密,为显(天台)密(真言)二教之兼称。...(衣服)Kambala,羊毛织成者。西域记二曰:顩钵罗衣,织细羊毛也。...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ye) 南(nan)无(mo)达(da)摩(mo)耶(ye) 南(nan)无(mo)僧(seng)伽...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得谐偶者,云何不等耶?愿佛天中天,普为说之。...
《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和负担,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人来到这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
印光大师出生六个月大的时候曾经患过比较严重的眼病,虽然好了,但如果看字过多,过度劳累就会复发。这次因为书写大...一、绪言 这是作者十年来身体力行并深深获得效验的一个主义,初行时未能自信,又怕人说我自赞、诳他、打妄语,只好...
世间利益共分九项:第一、不受恶死: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不受十五种恶死也。 一、咱们已经说过生死啊是一生当...
人道中有许多是不正常的死亡,那就属于横死。人的生命为什么有些会横死呢?佛学的道理,是他的因果报应;正常死的,...
水功德: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阿弥陀佛因地,见到有些国土,例如我们这个地球,江...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这也是众生根机陋劣的原故,才力簿弱,知行不能兼顾,往往越是聪明颖悟知...
发心是人的信心、决心;随缘就是可有可无,可以做可以不做,或者说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做也无所谓。发心的人,是他要...
六识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识也。谓依五根。能见五尘而为五识。于五尘境而起分别。为第六识。一眼识谓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但能见色。而未起分别也。二耳识谓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但能闻声。而未起分别也。三鼻识谓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但能齅香。而未起分别也。四舌识谓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但能尝味。而未起分别也。六意识谓意根若对法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于五尘之境分别善恶好丑也。
上篇:龟藏六 | 下篇:六尘 |
日本佛教用语。即参诣各处圣迹的巡礼者所唱咏之赞歌。又作巡礼歌。在日本,据传以西国三十三所(指京畿附近安置有三...
支用
合字法
长乞食
色卽是空空卽是色
共不共
六思身
有上离欲
婆沙四大论师
理趣经法
四教三密
顩钵罗
【大藏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藏经】十小咒注音版
【大藏经】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任你有多大能耐,也留不住这三样东西

印祖因念佛痊愈眼疾,而对净土起信
茗山法师《我的慈悲主义》

《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现代人很多是寿终医院,不是寿终正寝

极乐世界的水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