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二受】 指身受与心受。受是领纳所触之境的心所法。一、身受乃领纳于身无分别之受,即眼等五识之苦、乐、舍三受。...(杂名)兜率天中弥勒菩萨之宫殿以如意珠庄严者。...【灌顶住】 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十位,又作补处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五事一异分别】 p0277 瑜伽七十二卷七页云:问:相与名、当言异?当言不异?答:俱不可说。何以故?俱有过故。异...【缘有所缘缘无所缘法】 p1305 品类足论七卷七页云:缘有所缘缘无所缘法云何?谓缘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遍趣行智力作业】 p1125 瑜伽五十卷五页云:如来所有遍趣行智力、于一切苦,能出离行、不出离行;如实了知。及令...(神名)邪神也。龙城录曰:柳州旧有鬼,名五通。余始到,不之信。一日偶发箧易衣,尽为灰烬。乃为文醮诉于帝,帝恳...(人名)宋隆兴府黄龙山普觉禅师,名慧南。受法于慈明圆禅师,住于黄龙。神宗熙宁二年寂,寿六十八。大观四年敕谥普...(形像)瑜祇经大金刚焰口降伏一切魔怨品曰:我今更说秘金刚药叉形,六臂持众器,弓箭剑轮印(印铃也,是此尊之三昧...谓平素之希望。多就念佛行者之期待往生而言。续高僧传卷二十二智首传(大五○·六一四上):“时过三载,方遂素怀。...凡二卷。元代刘谧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作者以儒释道三教之论争,千百年来,是非纷然,故特着此论以明辨之。初...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
天台宗教义,浩如汪洋,非一言所能罄,今仅作概要之叙述。 天台宗成立于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盖亲承南岳慧思大师之教...
一个素食者,在你心目中,是奇怪之人还是聪明之人呢! 我的母亲告诉我,在我幼小的时候,人家把肉类放入我的口里,...
参禅人,不信参禅之人开悟,不信自有佛心,更不信心是谁个。自疑曰:若我有心,究在身外,还是身内,还是身中?若有...
在终南山有两位修道者,有一位修道者自己感觉一直没有开悟,就要下山参学。他从终南山下来到潼关,住到一间店里,打...
怎么做人呢?做人有四项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赚钱很重要,值钱更重要。 你的生命值钱吗?你赚很多钱就一定会受到大众...
这个财产都是人的外命,一般的人视财产如命,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有多少财富,这是由他的福德力量所致。不是你想谋财...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试逃离痛苦;第三,它忽视追求愉悦的危险。一味追逐感官享受会...
四韦陀
【三藏法数】
[出摩登伽经并翻译名义] 梵语韦陀。华言智论。即婆罗门所作邪论也。以世间之智。造养生等书。而有四种不同。故名四韦陀典。其书不曾传至东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一阿由梵语由。华言方命。亦曰寿。谓养生缮性之书也。(缮者治也。)二殊夜梵语殊夜。(无翻。)谓祭祀祈祷之书也。三婆磨梵语婆磨。(无翻。)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之书也。四阿达婆梵语阿达婆。(无翻。)谓异能技数禁咒医方之书也。
上篇:外道四见 | 下篇:四葬 |
子题:十戒是具戒缘、五戒是十戒缘、不受五戒直受十戒得戒得罪 行事钞·受戒缘集篇:“一受者得法以不。四律所明,...
二受
如意殿
灌顶住
五事一异分别
缘有所缘缘无所缘法
遍趣行智力作业
五通神
黄龙
尊形
素怀
三教平心论
【大藏经】唯识二十论
【大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
【大藏经】佛说阿弥陀经

宝静法师:略说天台宗大旨

素食者是奇怪之人还是聪明之人

觅心了不可得

无能所无对待,合二为一

【推荐】做人的四项原则

谋人财产,结怨相报
心念是吉凶祸福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