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术语)梵语豆佉Duḥkha,逼恼身心之谓也。佛地经五曰:逼恼身心名苦。大乘义章二曰:逼恼名苦。...(名数)不可思议曰妙,实相之理也。总论因果自他具十妙,此有本迹二种。...梵名 Prthivī。又作地神、坚牢地神、坚牢地天、持地神。即主掌大地之神。为十二天之一。释迦成道时,地神自地显现...(界名)莲为莲华,刹为土之梵语,西方之净土,以莲华为往生之所托,故曰莲刹莲邦等。...(界名)十界之一。差别于其他九界而谓之界。...指十真如中之无染净真如。谓真如之体离一切染净,不随诸缘而有所起动变易,故以寂灭相称之。 p4199...又作医药法。为二十犍度之第七。犍度,梵语 skandha,巴利语 khandhaka,意译作聚、蕴,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术语)又名根尘。即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境。根有五根六根之别,境有五境六境之别,六根六...为经典中常用以表示劫数长远、难以计数之譬喻。如法华经化城喻品载(大九·二二中:“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如人...指佛陀在世教化之时代。然欲值佛世甚难,此系众生八难之一。(参阅“八难”318) p2618...【暖位】 p1242 显扬十六卷二十二页云:从十六行智后、能复转修习,先缘自心总厌智心智生。此说名暖。 二解 无性释...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僧六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窦禹钧(即《三字经》里提到的窦燕山),五代后晋时期涿州范阳县人。后周时期大臣、藏书家。与兄窦禹锡皆以词学著名...
以自己为对象 你们也许注意到了这个经文的第一行:愿我无敌意。所以,第一个对象是我。我们现在以盘坐的方式修慈心...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神仙、天仙,他们是长生不死的吗?如果不是,寿命又是多长呢?我们常说的三界,是欲界...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可有时为什么不灵验呢? 世间贫穷的原因 《解深密经》云:观自在菩萨白佛言...
汝既发心皈依,今为汝取法名为德熙。谓以大菩提心,俾若自若他,同得沐佛慈光,生佛净土也。所有三皈,五戒,十善之...
祖师立的规矩,都是提醒我们赶快用工啊!说什么病后方知身是苦啊,壮时都与他人忙。我们要是有了病,才晓得这个身子...业缘有别 随着个人的业缘与见地,每个人念佛的境界几乎都不一样。同样一句阿弥陀佛,十个人念的境界皆不相同。并非...
无生毕竟有生在。 无生是谈理的,不生不灭的法性理体,真如理体,它是无生的。但是,没有证到这个无生的法性,一个...
四镜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镜以明净鉴照为义。谓真如本觉之性。有空有不空。有体有用。故以四镜喻焉。一如实空镜谓真如实相。体本空寂离一切妄心境界之相。如明镜无染。故名如实空镜。二因熏习镜谓真如觉体。能作现法之因。复能熏习内心。而一切境界悉于中现。故名因熏习镜。(已上二种。明真如在缠。故有空不空之义也。缠者。烦恼业缚也。)三法出离镜谓真如觉体之法。出离烦恼之尘。纯一明净。故名法出离镜。四缘熏习镜缘即所化机缘。谓真如觉体出缠之时。随照物机。与彼众生作外缘熏力。令
上篇:智境四相 | 下篇:四安乐行 |
(地名)Ghosita,园名。译曰白牛。翻梵语曰:瞿私多园,译曰白牛,善见律第十三卷。...
苦
十妙
地天
莲刹
地狱界
真如寂灭相
药犍度
根境
地墨
佛世
暖位
【大藏经】悲华经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大藏经】【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窦禹钧大积阴德,五子登科享高寿

修慈心禅的方法

天人的寿命
向菩萨求财不灵验的原因

学佛人须以躬行实践为事

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多为他人忙
心净国土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