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法界广大而无边际,无尽诸法存于其中,诸法无尽,故法界亦无边。...(术语)南山所立三观之一。既观诸法之性空无上,更观诸法之相空无。即大乘之初门也。见行事钞中四。...【有行般涅槃】 p0551 俱舍论二十四卷三页云:有行般者:谓往色界生已;长时加行不息。由有功用,方般涅槃。此...含注戒本·百众学法:“不犯者,有病,或鸟衔,或为风吹去者。”(含注戒本卷下·一五·八)...(动物)Hari,又作呵梨, 里。译曰狮子。孔雀王咒经上曰:诃利,梁云狮子。宝窟上本曰:外国云呵梨,此云狮子。...(杂语)普贤行愿品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此文谓之忏悔文。...【得修】 p0992 瑜伽六十七卷二页云:云何得修?谓如有一、依初静虑,或修无常想,乃至或修死想。彼所有余不现前想...【杂染清净】 p1412 无性释二卷二十一页云:言杂染者:是浑,是浊,是不净义。言清净者:是鲜,是洁,是扫除义。杂...法华经序品列有四个阿修罗王,即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行事)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斋者梵语曰逋沙他(Poṣadha),此六日为四天王伺人善恶...袈裟,梵语 kasāya,原有浊、染之义。又称迦沙。草木中有收敛性之味,难以为食者,多煎之以为液态收敛剂,即谓之袈...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楞严经五十阴魔章...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又出家人有二痈疮,何谓为二?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其罪。 此外,出家人还会有两种...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华严经净行品》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离开禅座,准备抬脚走路的时候就...
在我的一生中,有不少人无数次问过这些问题。一个做了几十年医生的人,如果没有宗教家的仁慈怀抱,有时真会厌恶自己...
要想超度冤亲债主,最好的方式,是慈悲。唐朝时,鄱阳湖闹水怪,经常兴风作浪,危害庄稼。就有人要去降伏他,有几个...
一个人要加入僧团,成为正式的出家修行者,不仅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而且还要履行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和仪式。出家条件主...如果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和别人较量的话,会是很痛苦的事。不管比高比低、比胜比败,一旦比较,一定会陷入痛苦中。 ...
我们再看第三个,业果的问题。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前面的整个世界、众生的产生都还是第八识,到了这一段如是扰乱...弟子问老师: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 老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
声闻三道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三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思惑者。五根对五尘起贪染心曰思。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为九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来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
上篇:阿难三名 | 下篇:结集三人 |
(地名)Mṛgadāva,又名鹿野苑、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仙人园、仙园、鹿园、施鹿园、鹿林等,...
无边法界
相空观
有行般涅槃
涕唾佛塔边戒开缘
诃利
忏悔文
得修
杂染清净
阿修罗王
六斋日
袈裟味
【大藏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大藏经】妙法莲华经

佛预言出家人容易得两种「恶疮」

善用其心就在当下

求「长生不老」是人最大的欲望

慈悲心是超度冤亲债主最好的方法

出家的条件与受戒的程序
圣严法师《走自己的路,不必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