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三藏法数 > 正文
【善清净言教相】 p1146 显扬二十卷十五页云:若诸言教、是一切智者所说。如言涅槃寂静。如是等类、是名善清净言教...天台宗智顗着观音玄义二卷以评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于品题之中,就人法等十双,一一贴释。以人与法、慈与悲、福与慧...(名数)一卧安,二觉安,三无恶梦,四天护,五人爱,六毒不侵,七兵不侵,八水不侵,九火不侵,十盗贼不侵,十一得...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术语)谓本有与修生也。本有者,谓凡夫圣者,本来法尔,皆具足无缺,真如法性之德也,修生者。谓由观行之力开发其...谓吾人之心本来清净,亦即心性本净之意。又作性净心、本性清净心。为小乘大众部之主张,大乘则将此心称为如来藏心、...正确的思考,又名正欲,亦即思考四谛的道理,以引发正当的欲念,明了世出世间的因果,断集证灭,离苦得乐。八正道之...【冥闇】 p0947 瑜伽九十五卷十页云:若欲界爱、于所知境、令迷惑故;说为冥暗。...【非时死】 p0711 卽福尽故死,及不避不平等故死。...【四不定下上相缘】 p0459 成唯识论七卷四页云:有义,悔眠不能缘上。行相麁近,极昧略故。有义,此二亦缘上境。有...(杂名)喜见城外角有善法堂,诸天集此商量四天下之善恶。...(龙藏本)...僧伽吒经...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度论卷第四 大智度论卷第五 大智度论卷第六 大智度论卷第七 大智...唐朝时,有位名叫懒残的禅者,修行造诣极高,遐尔闻名。一日,皇上委派使者请他进宫。使者到来时,禅师正在山中烧烤...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如来视之,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
如果你研究唯识,就知道众生的悲哀在哪里──种现相熏。 我们过去打了一个妄想,一个虚妄的心识造了业力结果这个虚...在拘睒尼国的美音精舍,佛陀正为四众弟子广说大法。有一个老梵志,整天高举着火把在城市中行走,有人问他:你为什么...
我们现在怎么去成佛?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解决往生的问题,阿弥陀佛就是让十方恶业凡夫分三步走来解决成佛的问题...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得到佛法正确的知见,求得解脱的方法。可是,佛法是出世解脱的...谈到修行,首先要具备两种条件:一种是内因,另一种是外缘。 内因是暇满人身,这是我们能够修行的主因。我们今生今...
有人说,受了戒就有了束缚,而且还有犯戒的危险,犯戒又要堕落,所以还是不受为好。 事实上戒律不是用来约束我们的...
无明二义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无体即空义谓无明之惑。皆依众生妄心违于真如而起。妄境元空。体本不有。故云无体即空义。二有用成事义谓无明虽无自体。而能成办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故云有用成事义。
上篇:二见 | 下篇:二种熏 |
(动物)阿弥陀佛,为鱼济度人。又,释迦如来修菩萨行时,尝往海中见海中鱼,巨细相吞,自没足于海,大鱼得饱,小鱼...
善清净言教相
十双贴释观音普门
慈心十一种果报
三无差别
本有修生
自性清净心
正思惟
冥闇
非时死
四不定下上相缘
帝释善法堂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大藏经】【注音版】僧伽吒经
【大藏经】大智度论
禅者的心境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

你所选择的环境,对你善根有很大的影响
如盲执烛

成佛的三个步骤
善知识的八种相
修行中常见的三个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