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梵语 lat-ārka。又作茖葱。指山蒜,又说即薤。其叶似薤而厚,为五辛之一。佛门弟子不得食。若食之,则犯轻垢罪。梵...【遮阅那】 或云曷啰阇,此云王。萨遮经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凡是世谛之法、因缘生之法、可毁之法,都通称为世法。...在因缘生的事物上,执著有事物的实体存在。...旷,乃久远之意;劫(梵 kalpa),乃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谓久远之时期,即无穷尽之彼时。碧岩录第一则...(杂语)俗讥未经预备而临事为之者。孟郊诗曰: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梵语 rasa,巴利语同。依感觉器官或感觉机能(即五根),所得知对象(五境)之一。即由舌根所尝之味,亦即舌根所受...【因力】 乃万物生成时直接的力用,为‘缘力’的对称。《俱舍论》卷二载:‘又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无用亦生...(杂名)释迦之种族也。释迦种在印度为贵族,古来尊重,后世转而谓佛弟子。宗轮论颂曰:具大智觉慧,释种真苾刍。同...(堂塔)佛塔也。如言佛寺曰仁祠,佛曰仁仙也。是因释迦译作仁故。...【无欲】 p1043 瑜伽八十五卷十页云:于无欲界,所有欲贪,皆远离故;名为无欲。...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若诸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应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五百大德声闻:舍利弗、大目揵...( 导语: 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直到隋唐形成三大主流,就是儒佛道三家。儒道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
原文: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及种种...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鼎折足...问: 在家打坐时用数息法,在生活中用念佛,不一致,是否如法? 净慧法师答: 这个问题是由于没有弄清楚数息和念佛...问: 我非常相信极乐世界有尊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可我是个非常内向,容易走极端的人,我已经皈依十多年了,过去有...问: 佛弟子应该具备何种参访心态,才能真正受用? 慧律法师答: 参访最主要的,是要启发内在自我的觉性,这样参访...
一、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心外原无法,那云天外天。 二、参禅非学问,学问增视听,影响不堪传,悟来犹是剩。 三...我在对日抗战时期,曾一度返回苏州,当时印祖在灵岩山。寺里的僧人散尽,只有一做饭的人随侍印祖。除夕夜,印祖给了...
大行(唐兖州)《净土往生传》
【历代名僧辞典】
释大行。不原其姓。唐干符中。巢贼寇掠。民不安业。乃于泰山。结草为衣。采木为食。行法华普贤忏积三年。精诚既极。且感普贤现身。行自瞻睹弥庆夙。因由是策励诸念。念如来之法。尚存念己之修未证。早暮激切。迨忘饮食。末年姑以佛道所修。未专一境。又以幻身无常。必归磨灭。未知来世复何受生。遂入大藏。追诚叩意。以陈露曰。愿我信心取彼经。文随其所得。即永受持。乃纵其意。抽而取之。其所得者。乃弥陀经。日夜诵持。络绎安养。未三七日。俄于半夜。睹琉璃地莹净在前。行觉心眼洞明。见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于时远近相传。事闻僖宗皇帝。帝诏入内。问其所见。行具对之。帝曰。此精进之致然也。下敕赐号常精进菩萨。仍赐爵为开国公焉。后一年得疾。见琉璃地复现于前。行曰。吾无观想。而琉璃地复现。岂于安养无缘哉。即日示灭于所居之禅室。
上篇:僧藏(唐汾州)《净土往生传》 | 下篇:惟恭(唐荆州)《净土往生传》 |
(术语)Sīlpāsthāna-vidyā,五明之一。又作巧业明。工巧者,工艺也。明者明显之义。即言关于伎术,机关,阴阳...
革
遮阅那
世法
著法
旷劫
抱佛脚
味
因力
释种
仁塔
无欲
【大藏经】【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大藏经】瑜伽菩萨戒本
【大藏经】禅秘要法经
佛教主张积极超越自我

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
数息和念佛不一致是否如法
念佛总是进进退退怎么办
应具备何种参访心态才能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