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亦名:第二诤增自恣法 子题:后夏、强和合自恣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第二增者,凶恶不忍,本界未和,故来异住,望...即时间久远。无限之往昔,称为久远劫。成佛之时于历史可考者,称为近成佛;若从无始以来即已成佛者,则称久远实成佛...(异类)吉遮为夜叉之所作者。法华经陀罗尼品曰: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文句十下曰:吉遮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一)指名声广闻于世间。与“名誉”同义。法华经劝持品(大九·三六下):“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因名闻能显亲...(?~1377)日本临济宗僧。信浓(长野县)人。师事高峰显日,且承继高峰之法。元代时,渡海东来,参访诸师。归返日...(术语)乐者,愿也,好也。乐欲者,愿求欲望也。最胜王经一曰:一切烦恼,以乐欲为本。从乐欲生,诸佛世尊断乐欲故...【调御士】 p1338 法蕴足论二卷五页云:调御士者:谓佛世尊,略以三种巧调御事,调御一切所化有情。一、于一类,一...戒本疏·九十单提法:“四缘:一、是虫水,二、知有虫,三、不作漉法,四、随用。犯。”(戒疏记卷一三·六六·六)...梵语 catvāra oghāh。又作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暴流(梵 ogha),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术语)起信论所说五识之一。即六尘中之相续相也。彼就无明而差别,此就识体而论者。...(名数)有三种:一、小乘之说。地水火风空识也,此因示人空,而分析一有情为六大者。中阿含四十七多界经,所说六界...净土十疑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为说法。时舍利弗、大目乾连,前诣佛所,五体投地,礼佛足已,...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萨。 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
当阿难向佛陀请问乐法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如何敬法及恭敬法师时,世尊阻止道:止止,阿难,今时众生不能恭敬及有敬法。...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不论时地,不拣根机,只要念佛,便得利益,若以目的而论,西方弥陀净土的念佛法门,不用讳...
身为一个菩萨,我们要处理两件事情:第一个处理自己内心的问题;第二个处理外在众生的问题,你跟众生要怎么样保持互...
今天我们讲的这位祖师叫道绰大师。道绰大师呢,跟昙鸾法师属于一脉相承。那么他对于净土思想的陈述,我们大概可以从...通常我们认为一个积极的人,应该就是乐观、开朗、进取的。然而积极的人是否真的都是如此呢? 事实上,积极到了某一...
我们经过无量的生死轮回,内心累积很多问题,要在一生当中面对无始的妄想,处理生生世世留下的生死业力,要做的第一...问: 师父,如果诵经后出现一些不如意的事,是不是就可以先不诵了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慧广法师答: 诵经的目的就...1、不打别人,不虐待动物。 2、劝别人不要打人或虐待动物。 3、看见别人不打人、不虐待动物,就加以称赞。(赞扬不...
法照(唐五台)《净土往生传》
【历代名僧辞典】
释法照。不知何许人。唐大历二年。栖于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归。一旦于僧堂食。钵中睹五色云。云中有寺。寺之东北有大山。山有涧。涧北有石门。门去可五里。复有一寺。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照。虽目睹。而其心也尚怀陨获。他日食时。复于钵中见五色云。云现数寺。无有山林秽恶。钝金色界。池台楼观。众宝间错。万菩萨众。而处其中。中有诸佛严净国土种种胜相。照欣所见。因访问之。有嘉延昙晖二僧曰。圣神变化。不可以凡情测。若论山川面势。乃五台尔。四年夏。照于衡州湖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其年六月二日。五色祥云弥覆其寺。云中亦有楼阁。阁上有数梵僧。身可丈余。执锡行道。又见阿弥陀佛与二菩萨。其身高大等虚空界。日既暮矣。照于道场之外。遇老人曰。汝先发愿。于金色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照曰。时难路艰。不止如何。老人曰。但能亟去。则去之何其艰也。照未暇对老人失焉。照以所见胜异。重发愿曰。愿以此身奉觐大圣。虽复火聚冰河。终无退惰。其年八月十三日。与同志数人。由南岳前去。果无艰险。五年四月五日。至五台县遥见寺。南有数道光。六日达佛光寺。一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是夜四更。复有异光。北来射照。照不知所裁。乃问曰。此何祥也。吉凶焉。在僧云。此大圣不思议光。摄汝身心。何乃问也。照闻之即具威仪。前诣一寺。寺之东北可五里。果有山。山有涧。涧北有石门。门傍有二青衣。纔八九岁。颜貌端正。一称善财。一称难陀。引照入门。北行几五里。见一金门。门上有楼。其楼之侧复有一寺。寺门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寺之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余院。院院皆有宝塔。黄金为地。华台玉树充满其中。照入寺之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皆据师子高座。说法之音。历历在耳。文殊左右菩萨万数。普贤亦诸菩萨。以相围绕。照于二菩萨前。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智识浅劣。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惟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曰。汝所请问。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于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照曰。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说是语时。二大菩萨。舒金色臂。以摩照顶与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证无上觉。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时二菩萨。互说伽陀。照得闻已益加踊跃。文殊又曰。汝可往诣诸菩萨院。巡礼以承教授。照如其言。历请教授。次至七宝华园。从其园出于大圣前。作礼辞退。且见向者。善财难陀二青衣。送至门外。照复作礼举头俱失。至十三日。照与五十余僧。往金刚窟。无着见大圣处。忽见其地。广博严净。琉璃众宝。以成宫殿。文殊普贤可万菩萨。佛陀波利亦在其中。照得见已。随众归寺。其夜三更。于华严院之西楼又见寺。东岩壑之半有五枝灯。大方尺余。照曰。愿分百灯。以归一面。灯分如愿。重愿分为千炬。炬亦如之。行行相当。光光相涉。光中殊异。遍于山野。照又前诣金刚窟。愿见大圣。殆其三更。见一梵僧。自称佛陀波利。引之入寺。至十二月朔日。于华严院。入念佛道场。于道场中。载念文殊普贤二菩萨。谓我毕竟证无上觉。又复记我念弥陀佛决定往生。于是一心念佛。正念佛时。倏见前来梵僧。入道场云。汝之净土华台生矣。后三年华开。汝其至矣。然汝所见竹林诸寺。何为不使群生共知。照闻之忆念昔者所见。因得命匠刻石。兼于所见竹林寺处。特建一寺。号竹林焉。寺之云毕。照曰。吾事已矣。吾岂久滞于此哉。不累日而卒焉。逆而推之。向闻梵僧之说果三年。
上篇:辩才(唐朔方)《净土往生传》 | 下篇: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
止恶与修善之并称。又作止恶行善、废恶修善、断恶修善。止恶,即不作杀、盗、淫等身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
自恣第二增法
久远
夜叉吉蔗
名闻
此山妙在
乐欲
调御士
用虫水戒犯缘
四暴流
相续识
六大
【大藏经】【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大藏经】佛说月光菩萨经
【大藏经】佛说法灭尽经

应当如何敬法及恭敬法师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

面对很多的众生,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隋代高僧道绰大师
积极而不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