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乃将一日区分为晨朝、日中、黄昏等三时。依印度古代之风俗,将一日分为昼三时与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则一日...指常施别食于僧中之施主。百一羯磨卷一(大二四·四五八中)之夹注:“梵云泥得,译为常施。有别施主施僧钱物作无尽...(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略称。旧译曰阴入界,普通名之为三科。分类诸法万有之名也。俱舍论第一颂曰:愚根乐三故...系百八三昧之一。三昧(梵 samādhi),即心安住于一境之寂静状态。谓入此三昧者,能一一遍见诸三昧,如住山顶,悉...【集智所缘】 p1180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集智何所缘?谓缘有漏因。何故集智缘有漏因?答:集智知有漏因因集生缘故...(杂名)又作毗蓝,鞞岚,毗蓝婆,鞞蓝婆,吠蓝婆,吠岚婆,吠岚僧伽。译曰迅猛风。暴风名。玄应音义一曰:毗岚,或...(仪式)在佛寺或檀家之祠堂,或单对牌位于其忌日诵经,谓为祠堂经,永代修之,故亦曰永代经。...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按劣应身(即化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胜应身有八万四千之...【所治不善】 p0740 集论二卷十页云:何等所治不善?谓诸对治所对治法。...【顺乐受触顺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 p1112 俱舍论十卷五页云:总摄一分,复成三触。一、顺乐受触。二、顺苦受触。三...大日如来要说真言时,必先现其周遍法界之广长舌,以证明其言诚实非虚,叫做广长轮相。...(印光大师校印版本)...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龙鬼神无央数,十方诸来菩萨十万人,...净土十疑论...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昨晚提到,礼佛的方法是每拜一拜佛,称念十声阿弥陀佛,以此记数法才能止妄想;因为心无二用,一...问: 师父,修行是注重形式重要,还是不注重形式重要呢? 慧广法师答: 首先要告诉你,两者对修行都重要。但更加重...
人身四大所成,生老病死人人难免。人的一生就是被老病死困扰着。特别是病,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一律平等,人人...
命运多舛的念佛人,更要在念佛上多下些功夫。我们的拂逆比起其他人可能会多一些,但是要相信这些拂逆,既能成为我们...虚荣心的泛滥,在现代社会中可说是越来越明显了。原因无他,人的欲望无止境,同侪间会互相比较,看到人家要,我也想...修行的法门很多,八正道是其总纲,扩展开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其中的五根、五力就是信、进、念、定、慧,是出生一切无...
一、新春祈福:佛号咒语 1、十法界万咒之王:南无阿弥陀佛 读音:na mo a mi tuo fo 万不可小看这简单的六个字! ...一日,女儿要画画,问我画什么。其时正在看书的我抬头看见厅台上的观世音菩萨像,为了给自己多一点清静的时间,我就...
智璪〔《神僧传》卷第五〕
【历代名僧辞典】
释智璪。俗姓张氏。清河人。年二十。二亲俱逝。惨服纔释便染疾病。经岁月医药无效。仍于静夜策杖曳疾出中庭向月而卧。至心专念月光菩萨。唯愿大悲济我沉疴。如是系念。遂经旬朔。于中夜间忽梦见一人形色非常。从东方来谓璪曰。我今故来为汝治病。即以口就璪身次第吸嗽(音朔)三夜如此。因尔稍痊。遂求离俗。投安静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闻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伏膺受道。乃遣行法华忏悔。第二七日初夜忏讫。还就禅床如欲安坐仍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明旦谘白者云。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尔。陈法德四年永阳王伯智作牧仙都。延屈智者来于镇所。璪随师受请。同赴会稽山。九旬坐讫仍即辞王。住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扇。璪问之。汝是何人。夜来摇户。即长声答云。我来看灯尔。频经数过问答如前。其寺内先有大德慧成禅师。夜具闻之。谓弟子曰。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人也。天将欲晓成师扣户而唤璪。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苦哉苦哉。其人了矣。璪即开户问意。答云。汝犹在耶。吾谓昨夜鬼已害汝。故此嗟耳。第二日夜鬼入堂内。槌壁打柱。周遍东西。堂内六灯。璪即灭五。留一行道。坐禅诵经坦然无惧。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行法将讫。见一青衣童子称赞善哉。言已不见。璪又因事出往会稽路。由剡县孝行村乞食。主人误煮毒蕈设璪食竟进趣前途。主人于后啖此余残。并皆吐痢若死等苦。邻人见之即持药追璪。十里方及。见璪快行无恙。问曰。何故见寻具陈上事。便笑而答曰。贫道无他。可弃药反踪不须见逐。以贞观十二年卒于寺。春秋八十三矣。
上篇:明净〔《神僧传》卷第五〕 | 下篇:知苑〔《神僧传》卷第五〕 |
(杂名)女子信徒之结社也。僧史略曰:东晋废帝太和三年,洛阳东寺尼道馨,通法华维摩,研穷理味,一方宗师,此则尼...
一日三时
泥得
蕴处界
观顶三昧
集智所缘
毗岚
祠堂经
八万四千相好
所治不善
顺乐受触顺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
广长轮相
【大藏经】【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大藏经】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大藏经】【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妙莲老和尚:念佛计数法
修行是注重形式还是不注重形式呢

如何防治禅病

把苦逆作为往生净土的垫脚石
圣严法师《有条件的虚荣心》
信、进、念、定、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