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典 > 历代名僧辞典 > 正文
【异境非唯难】 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九难。外人问难:既然离开自己心识之外有他人心识之境,怎么可以叫做唯识呢?...(人名)无相好之佛也,谓身不具三十二相而其德与佛等也。三论玄义曰:天竺十六大国,方八千里,有向化之缘,并为委...【无明能生五种杂染】 p1088 瑜伽五十六卷二十页云:如是无明、能生五种杂染。谓疑杂染、爱杂染、信解杂染、见杂染...(术语)医中之王。称赞佛譬以医王。无量义经曰: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生服。涅槃经五曰...(故事)三国佛教略史曰:世尊灭后一千五百零一年(西洋纪元后五百五十二年),日本钦明帝十三年冬十月百济国圣明王...(术语)观见法之正智也。游心法界记曰:观者观智。...梵语 lokottara-vāda。乃小乘二十部之一,属于大众部之一派。又作出世间语言部、出世部。为“说出世部”之旧译名。...(一)密教以五大所成的佛菩萨之法体,或以五大之色彩绘佛菩萨相好具足之尊体。所谓五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经名)佛说阿含正行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根为贼,五根相欺,又说十二因缘持五戒等。...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之民间宗教首领。祖孙数代均在山西、四川等地传教,参与白莲教之起事活动,更因而...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全称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乃说除障灭罪法,佛告弥...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愚人食盐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头喻 妇诈语称死喻 渴见...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大佛顶首楞严咒...
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 这个就很重要了!我们想要远离三界,就必须把这个爱根的烦恼对治了,把它消灭。 但是呢...证严上人述说《贤愚经》故事叮咛大众,在凡夫地修行,境界复杂、诱惑繁多,要守护单纯的初发心,坚定道心、言行谨慎...
首先看第一愿 国中无三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意思是说假如我成佛的时候,我住持...
假设一个人,不发广大心,也不立坚固愿,整天人家共修,他也来共修;打佛七,他也来打佛七,这样子纵经尘劫,依然还...
既然如此简单明了,佛何不直接就告诉人们念佛求生就行了,何必开那么多法座,讲那么多经,特别是那么多圣道门的修行...
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实是很好的修行教材。面对衰老的来临,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天壤之别。 有...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佛性显现不出来?就是因为有缠缚。所以我们跟已经成就佛道的果地有一个差...
我们开始不再随顺我们的感觉而走,我们一个修行者,你真的要行菩萨道,你要放弃你的感受!如果你还在乎你的感受,你...
道震(隆兴府黄龙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历代名僧辞典】
释道震号山堂。金陵赵氏子也。垂髫依觉印英禅师为童子。英迁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辞谒丹霞淳。与论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衔。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着靴衫。次依草堂。日取藏经读之。一夕闻晚参鼓步出经堂。举头见月忽大悟亟趋方丈。堂望见即曰。子彻矣。遂为印可。寻出三迁而至百丈道显著。绍兴己已有律师妄踞黄龙。衲子散子散去。主事者走钱塘。求王承宣继先书。达洪师张如莹。莹公命震以从众望。而主事者请致书谢王。震让曰。王公为护佛法。何谢之有。况我与之素昧平生。于是主事恧退。故仲温曰。彼交结权贵倚为藩垣者闻其言亦足颜汗。噫绍兴以来宗师言行相应而与秋霜争严。舍震其谁哉。。
上篇:妙普(华亭青龙庵)[《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 下篇:法一(天台山万年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
赤色之袈裟。又作绛赤衣、绛色衣、赤绛衣、绛袈裟、绛衣、赤衣。印度五部僧袈裟之色各异,依舍利弗问经所载,摩诃僧...
异境非唯难
无相佛
无明能生五种杂染
医王
日本佛寺之始
观智
出世说部
大曼荼罗
阿含正行经
李福达
十二佛名神咒经
【大藏经】百喻经
【大藏经】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藏经】【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
一句恶言堕粪池中虫

只要念佛仰凭佛力,这块业障大石头就解决了

修行跟上班不一样

佛为何绕了一大圈才说净土法门

面对衰老的来临,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天壤之别

红尘中你被什么緾住了
